《人民日报海外版》7月28日《打赏先把眼擦亮》一文报道,27岁的青岛女孩小魏,每月工资不过万,但每当主播打PK,恳求其“上票”,她就忍不住“哐哐刷礼物”,有时一晚刷掉大几千元,事后又后悔万分。4个月时间,花30万元打赏主播。
网络时代,打赏很常见,人们在读小说、看直播、点外卖时,都能通过额外付费,表达赞许和感谢。但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打赏乱象,包括利用高额返现吸引打赏、情感伪装诱导打赏、低俗内容刺激打赏、未成年人打赏等。据统计,消费者服务平台“黑猫投诉”上,相关投诉累计逾万条。一个个案例警示我们:打赏行为正在“失控”,亟待治理不断升级。
网络打赏为何“上头”?背后是精心设计的“陷阱”。在平台提供的PK、榜单等机制下,涌现出“假恋爱”“卖惨”“私发私密照片”“承诺高额返现”等各类诱导手段。与主播的互动不断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并让观众将对现实中缺失的情感关系的渴望“移情”到主播身上,从而使人深陷其中。
更需警惕的是,此类乱象已悄然渗透至公权力领域。有的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沉迷于打赏构筑的虚拟幻象中,为追求“追捧”快感、“图个乐”的虚荣满足,最终迷失自我、无法自拔,诱发了腐败问题。
打赏乱象何以屡禁不止?“流量至上”的畸形价值观,导致部分主播与MCN机构炮制低俗剧本,平台算法推荐机制形成的信息茧房,进一步强化用户沉迷。司法机关处理打赏纠纷时,对于打赏行为的法律性质认定、责任划分标准尚不统一。此外,行业协会自律规范的缺位,也让“假恋爱”“卖惨”等违规行为,游走于灰色地带。
破局须以“疏导”培育“清流”,加强MCN机构合规制度建设,强化对主播的法规政策和职业伦理培训。引导主播摒弃流量迷思,避免直播内容低俗化,积极弘扬正能量、传播真善美。同时,平台应重新对算法进行价值校准,降低打赏收益在推荐算法中的权重,提升知识科普、非遗传承等优质内容曝光率。用户网络素养教育更需前置,学校可将其纳入日常教育教学体系,帮助学生识别网络风险;社区定期做好相关宣传教育,多管齐下筑牢量力而行的消费观根基。
“疏导”能引活水,但要治本,须用严格的制度“堵”住漏洞。压实平台主体责任是关键,应完善平台规则,综合运用人工智能、人工审核等多种手段,加强对主播身份信息、直播内容的审核,严格执行账号注册、实名认证制度,加大投入提升模型识别能力,强化直播场景下未成年人保护体系。司法层面,应尽快出台权威、统一的网络直播打赏纠纷裁判指引,清晰界定法律边界,为审判实践提供明确标尺。同时要守好公权力的纯洁性,规范党员干部网络行为,严惩公款打赏、权赏交易行为,坚决斩断虚拟沉沦向现实权力蔓延的通道。
构建高效的“协同共治”格局,十分关键。监管体系需运用区块链等新技术,实现违规行为全程固证、跨平台追踪,确保对劣迹主播的违法所得实现跨平台精准追缴,对失责的MCN机构实施“穿透式”监督和调查,让其违规牟取暴利行径彻底落空。公众监督网络更要织密织牢,不断畅通“一键举证”的群众便捷维权通道,完善“监管时刻盯着、行业规矩管严、人民监督到位”的协同治理链条。网民要理性抵制各种诱惑,共同筑牢网络安全防线。
治理打赏乱象,既要堵,更要疏。只有形成风险共防、协同共治的良好局面,让观众用真诚的欣赏,回报创作者的用心付出,才能促进直播打赏行为规范化,推动直播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合力营造清朗网络生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