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公布全国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情况月报数据:6月全国共查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14106起,其中“在履职尽责、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不担当、不作为、乱作为、假作为,严重影响高质量发展”方面问题11773起,批评教育和处理16112人。此类问题是不担当、不作为的典型表现,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变种,须以刀刃向内的决心,坚决根治。
当前,改革攻坚、科技创新、民生保障等任务繁重艰巨,迫切需要党员干部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担当精神主动作为,然而现实中,有的不想担当作为,层层“甩锅”,在岗位上“混日子”,热衷于“打太极”,工作能推就推、能拖就拖,问题能绕就绕、能躲就躲;有的不敢担当作为,心存顾虑,遇事先想“免责”,怕担风险“绕道走”,怕出问题“踩刹车”,畏首畏尾;还有的不会担当作为,能力不足、办法不多,一遇到复杂情况就手足无措,一落实创新要求就束手无策。这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消极状态,不仅背离党的初心使命,更像一块隐形的“绊脚石”,严重阻碍高质量发展的步伐。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不良风气具有传导性,若任其蔓延,势必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导致实干者寒心、观望者效仿,侵蚀党员干部的精气神,消解干事创业的正能量。
不担当、不作为的滋生,是多重因素交织影响的结果。从思想层面看,有的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政绩观错位,缺乏担当精神和担当本领,内生动力不足。从制度层面看,激励机制在引导党员干部担当作为上仍显不足,重痕迹轻实效的倾向,使得对敢闯敢试、勇于担当的干部,缺乏精准识别与重点激励。有的地方容错纠错机制落实不到位,催生多干多错、少干少错、不干不错的畸形逻辑;监督问责存在盲区,重显性过失轻隐性失职,对不担当、不作为的隐性表现识别不够精准,容易导致“破窗效应”。
破除不担当、不作为的积弊,既要干部自身拧紧思想“总开关”、锤炼干事“真本领”,也需党组织筑牢制度“防火墙”、架起监督“探照灯”,形成党员干部敢担当、组织给撑腰的良性互动,让愿担当者有舞台,也让敢担当者无顾虑。
党员干部当以刀刃向内的自觉,淬炼担当之能。一方面,强化想担当、敢担当的思想自觉,树牢正确政绩观,在思想上破除“躺平”念头、摒弃“作秀”心态,将人民至上理念融入血脉,把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精神,转化为日常行动。另一方面,在实践磨砺中提升本领,主动到改革攻坚“主战场”、乡村全面振兴“第一线”、为民服务“最前沿”,经风雨、壮筋骨,在解决复杂矛盾中总结经验,练就解新题的硬招、破难题的实招。
党组织当优化制度环境,精准施策。继续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既看显绩更重潜绩,树立鲜明用人导向,将群众满意度、企业获得感等硬指标纳入评价标准,真正实现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健全容错纠错机制,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及时为受到失实检举控告的党员干部澄清正名,解除其干事创业的后顾之忧。织密监督问责网络,运用数字监督手段,建立不作为行为监测平台,对政策执行、项目推进等关键环节进行动态监测、实时预警,通过专项巡察、群众评议等方式消除监督盲区,使监督从事后追责向事前防控转变,让混日子者无处遁形。
时代呼唤担当,担当成就事业。新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要树牢担当之志、提升作为之能,让担当作为蔚然成风,以实干破解发展难题、回应群众期盼,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汇聚起磅礴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