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地方聚焦 > 学思践悟 > 正文

聚焦新动向 强化靶向监督

当前,“四风”问题表现形式日趋隐蔽、手段不断翻新。要强化动态研判,提升精准监督能力,确保监督工作由“有形覆盖”向“有效震慑”深化。

提升动态监督穿透力。提升监督效能,关键在于打破传统路径依赖,构建“数据+机制”的双轨穿透体系。依托大数据建模实现智能预警,整合财政支付、税务发票、物流轨迹等多源信息,通过算法比对碰撞识别异常行为,让披着“人情外衣”的快递送礼、电子红包等新型“四风”无处遁形。同步深化“室组地”联动机制,统筹纪律、监察、派驻、巡察监督力量,聚焦权力运行关键环节开展项目化监督,针对资源审批、资金拨付、执法司法等领域实施“点穴式”排查。畅通群众监督渠道,激活监督“神经末梢”,优化“指尖举报”平台,对群众反映集中的违规现象和作风问题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形成线上线下一体贯通的监督网络,确保新问题新动向及时得到发现和处置。

精准锁定监督关键点。监督的精准性取决于对核心风险领域的动态把控,需以“三重聚焦”实现力量聚合。聚焦“关键权力”,紧盯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在决策、自由裁量权行使中的风险点,通过梳理权责清单、排查廉政风险点、嵌入“双审核”程序,规范权力运行,压缩寻租空间,尤其要关注政策执行中可能出现的偏差、责任落实不到位等问题。聚焦“风腐交织”,建立“由风查腐、由腐纠风”双向倒查机制,从违规吃喝等作风问题深挖背后可能存在的利益输送链条,同时通过腐败案件回溯作风根源,有效阻断风腐转化通道。聚焦急难愁盼,将监督探头延伸至教育医疗、养老社保等民生领域,压紧压实主体责任,推动监督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

构建长效治理防御网。强化类案溯源治理,针对隐形变异问题的共性规律,靶向制发纪检监察建议,督促主责部门完善分权限权机制、优化资金监管流程、加强“留痕追溯”管理,尤其在审批监管、国企经营等领域推动制度持续优化。深化监督成果转化,建立政治生态动态评估模型,结合案件暴露的体制机制问题,开展行业性、系统性专项治理,推动完善领导干部配偶子女从业规范、离任审计等制度性防线。筑牢清廉文化根基,将纪律教育融入日常管理,通过警示教育、家风建设等活动强化教育引导,推动党员干部不断提升纪律规矩意识,实现从“不敢”向“不想”的转变,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纪委监委 胡波)

[责任编辑:李玮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