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动手指转一笔钱,志愿服务时长就能“秒到账”?7月28日,《人民日报》刊发《志愿服务时长,岂能变成金钱游戏》一文指出:近年来,多地教育部门把志愿服务时长纳入综合评价体系,一些地方还搭建了志愿服务平台。然而,在社交媒体上,有商家宣称花钱就能购买志愿服务时长,有的家长转账当天时长就增加了。
让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本意是提高其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社会责任感。这样一件好事,怎么就变成有些人的金钱游戏?究其原因,主要是将学生志愿服务与升学、评奖、推优挂钩,成了“硬指标”,催生家长对孩子的“公益焦虑”。此外,有的志愿服务平台数据录入核验不严、社区审核流于签字盖章、电商平台放任违规商品交易、BDS定位可模拟、志愿服务照片能摆拍……凡此种种,使部分商家嗅到“商机”,让志愿服务沦为少数学生“为计时而打卡”的形式主义。
“付费刷时长”行为忽视参与志愿服务重在过程而非结果,不仅让孩子在精神成长上“丢分”,更让“金钱万能”的扭曲价值观误导孩子。同时会给那些认真参与志愿服务的学生,悄然植入“规则可绕行、诚信可交易”的错误信条,对他们未来的人生道路产生负面影响。
让志愿服务回归本真,须从评价机制这个源头注入“活水”。打破“唯时长论”,建立“过程+效果”的综合评价机制。引入“志愿服务导师”制度,由社区党组织书记、公益组织负责人走进现场,观察和了解学生的投入程度、实际成效,从“主动性”“共情力”“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社会认知提升”等维度评估学生表现,帮助其提升实践效果。这种聚焦“帮了谁、怎么帮、有何感悟”、带有温度与细节的过程性评价,映照的是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真实姿态。
多管齐下做好监管,很是关键。技术层面,可以利用大数据精准捕捉异常行为,采用“人脸识别”等模式,为志愿服务装上“防作弊芯片”。依托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织密监管网,对造假行为“零容忍”,一旦查实,买家、卖家、平台乃至疏于管理的机构,皆应承担相应责任。
推动志愿文化真正融入学生心里,是重中之重。家长需言传身教,引导、支持孩子在实践中认识社会、完善自我,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学校要引导家长和学生理解志愿服务的精神内涵,对于在志愿服务中奉献爱心、帮助他人、事迹突出的学生既表彰激励,也严惩作弊行为。媒体亟需大力宣传诚信参与志愿服务的典型案例和温暖故事,让“奉献者最光荣”成为社会共识,厚植“以诚信为荣、以造假为耻”的社会土壤。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只有让学生志愿服务从“刷时长”转向“做实事”,从“应付学分”变成“主动参与”,才能切实推动志愿文化融入日常,让志愿清泉涤荡功利尘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