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人民论坛评论 > 正文

人民论坛锐评 | “亮证”风波早点“开窗见光”,该多好

幻灯片-人民论坛锐评1

8月3日,广西防城港市委、市政府调查组发布情况通报:7月31日以来,网传“农村公路惊现证件侠”“会车遇奔驰女司机亮证逼迫让道”等多条视频,引发网民广泛关注。一起偶然的交通争议,本来只是普通的民间纠纷,因处置不够妥当,造成不良影响和社会误解。让人不禁在想在问:“亮证”风波早点“开窗见光”,该多好?!

公众的质疑,源于对公权力规范使用的关注。“行政执法证”承载着公共职责与人民群众的信任,要求持证人以更高标准约束自身、守护公平,而不能成为私人纠纷中逼迫他人让步的“通行证”“特权证”。

然而,面对公众质疑,在舆情处置的“黄金24小时”内,相关部门或以“电话坏了”为由挂断媒体记者电话,或以“她不是谁”的模糊回应逃避公众追问,不仅未能及时回应、触及问题实质,反而加剧了公众的不信任感。这种应对舆情“捂盖子”式的处置方式,一味以“堵”代“疏”,以“压”代“解”,只会让“亮证”个案演变成对相关部门公信力的猜疑。

阳光是最好的驱霾剂,公开是最硬的通行证。“亮证”风波的处理本不复杂,但舆论发酵于“捂盖子堵窗子”,止于“开天窗说亮话”。只有让阳光照进来,才能破解舆情问题的疑云堆积,并防止作风问题在暗处滋生。

舆情处置的首要之举,是以“全透明”回应关切,让真相跑在猜测之前。回应需“快”且“实”,要“主动说、尽快说、如实说”,把握“黄金节点”,1小时快速介入,主动发声,有效对冲舆情;4小时内发布权威信息,赢得主动权;24小时内召开新闻发布会,努力“一锤定音”。坚持“调查在深”,穿透表象、触及核心,因为公众不要“自说自话”的“盖棺定论”,而是看得见、能追溯的证据链条。调查不该是“黑箱”操作,需主动“开窗”,在依法合规、确保调查严肃性的前提下,不妨分阶段、有节奏地公布调查进展、关键节点、核心证据,让公众看到调查在推进、诉求被重视,让信息透明成为最佳的舆情处置“特效药”。

舆情处置的关键所在,是以“零容忍”捍卫公正,让制度刚性成为民心“定盘星”。公正处理是舆情处置的落脚点,责任需“清”且“明”,处置要“严”且“准”。责任的认定,必须经得起法律、纪律、民心的检验,对调查核实出的问题,要坚持依法依规、从严从实、罚当其则,不能“高高举起,轻轻落下”或“罚酒三杯”式处理,更不能将其变成对人不对事“可松可紧”的“橡皮筋”。无论涉事者身份如何,都要不枉不纵,既对确凿的违规违纪行为“零容忍”,也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对网络传播中查实的造谣诽谤行为同样依法处理,维护法制的严肃性和网络空间的清朗。

舆情处置的根本之策,是以“常态化”接受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亟须把“开窗见光”舆情应对思维融入工作日常,个别单位或有的干部应对舆情之所以“拖、推、躲”,根源就在于将舆情视作“洪水猛兽”,而非改进工作的“正衣镜”。要完善机制,让监督“有窗”,畅通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群众诉求表达和监督反馈渠道,确保相关政务热线、网络问政平台等渠道高速运转,做到有问必答、有诉必应、有果必复,让群众的“麦克风”真正被听见。同时要提升能力,让回应“有力”,加强各级干部舆情风险防控能力,学会与媒体打交道、善用新媒体发声、习惯在舆论监督下开展工作,做到面对镜头不怵、回应关切不虚、解决问题不拖。还要举一反三,让治理“有方”,善用舆论“镜子”,建立常态化舆情分析机制,定期梳理研判社会关切点、风险点和工作中存在的短板弱项,把舆情作为反省自身、改进工作、完善治理的“信号灯”,推动舆情处置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治理”。

“热忱欢迎、诚挚感谢社会各界和媒体朋友对我市工作的监督和帮助。”正如情况通报中提到的,与其在质疑声中徒劳“捂盖子”,不如主动将“窗户”开得更敞亮,以制度化的透明、经得起检验的公正、对监督的真诚敬畏来回应大众关切,让公众监督的阳光照亮权力运行的每个环节。

 

[责任编辑:常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