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武汉大学官网发布情况通报:近日,“杨某某诉肖某某案”一审判决后,引发社会关注。学校高度重视社会关注问题,已组建工作专班,正在对肖某某纪律处分、杨某某学位论文等进行全面调查复核,并将以事实为依据,严格按照校纪校规、学术规范作出相应处理。这则通报,让公众看到武汉大学面对舆情时,没有彻底“失语”,在舆情重压下终于推开这扇“回应之门”。然而,能否妥善解决问题,才是对高校治理能力与公共责任真正的考验。
高等学府是社会良知的灯塔、培育人才的港湾,一举一动都承载着公众的高度期待。正因如此,一旦高校出现舆情,往往迅速引发社会广泛关注。面对“舆情焦虑”,若总是搬出“正在调查”“等待上级安排”等挡箭牌,对公众诉求和社会情绪视而不见,只会让问题不断发酵,激化矛盾,造成二次伤害。一旦“程序性沉默”超出合理限度,即便事后“亡羊补牢”,公信力的修复成本也会陡增。
诚然,复杂事件不宜仓促定论,需要更加严谨的程序、充分的时间进行研判。但是,“需要时间”不能成为不回应、慢回应的理由。公众第一时间需要的,并非不容置疑的“最终结论”“完美结果”,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放在心上”。哪怕简要说明“目前查清了什么”“卡在哪个环节”“下一步要做什么”,这种坦诚、公开、及时,本身就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准确及时回应的每一小步,都是遏制谣言、引导理性、尊重公众知情权的重要体现。
更重要的是,读懂舆情背后的深层诉求。公众对“杨某某诉肖某某案”的广泛讨论,本质上是对学生权益保障、学术规范的关注,是对“象牙塔内”如何守护公平底线的深切焦虑。这种讨论是对正义的朴素追求,是对公共事务的参与热情,更是难能可贵的社会治理资源。
在信息纷繁复杂的当下,引发社会高度关注的舆情事件可能还会出现。能否过好互联网这一关,是高校适应新时代舆论场的必修课。若将舆情视为“洪水猛兽”,试图“捂盖子”、粗暴辟谣否认,或不分是非盲目“灭火”,不仅无益于问题解决,更会陷入“越描越黑、越躲越被动”的困境,甚至催生次生舆情。事实证明,面对舆情,能够及时有效疏导疑虑、推动问题解决,不仅彰显出对民意的重视、改进的决心和直面问题的担当,更是高校形象与教育公信力的具体体现。
因此,高校应对舆情,“快”是首要态度,即第一时间亮明担当姿态,让公众清晰感知到“有人负责,正在行动”。必须彻底摒弃“正确的废话”和“安全的套话”,少些空洞的“高度重视”“严肃处理”,避免因追求程序稳妥或惧怕不合惯例而拖延塞责,错失化解舆情的窗口期。回应越彻底越及时,掌握处理问题的主动权就越牢固。迟到的正义已是打折的正义,迟来的回应更是对公信力的慢性损耗。
回应舆情,是“推开门”的姿态,但“门后的路”,需要以更扎实的行动去铺就。调查过程与结论如何保证公开透明?若有责任,能否切实追究到人?若学生权益保障机制确有短板,如何建立独立、高效的申诉通道?这种有细节的回应、有落地感的后续通报,才能让师生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才是回应公众期待的真正交代。
这次事件之后,更需建立长效机制,避免“慢回应”重演。同时要加强相关人员能力建设,培养应对舆情的敏感度与判断力,以务实担当和专业沟通,准确回应公众深层次的关切,将公开透明理念融入日常治理,让及时回应、有效解决问题成为舆情处置常态。这是高校守护自身声誉、践行社会责任的必然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