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人民日报》刊发的《想上班、先交费,假岗位、真骗钱》一文指出:不久前,上海市公安局松江分局民警接到一通电话——一起“招转培”案件中的受害人,因收到法院退回的被骗款项,十分高兴。在求职市场上,以“高薪招聘”保证工作为诱饵,实际骗取受害人培训费的“招转培”诈骗犯罪活动不时发生。在松江分局侦办的这起案件中,犯罪团伙以线上网络兼职为名,集中在短视频平台、社交媒体上发布广告,瞄准大学生等群体进行诈骗,最终被公安机关破获。从部署“净网”“护网”专项工作到各地公安机关精准打击,一系列举措彰显党和国家铲除招聘欺诈毒瘤、守护民生底线的坚定决心。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伴随数字技术深度赋能就业市场,网络求职日渐普及,“招转培”骗局借机披上新伪装。不法分子将黑手精准伸向求职心切的大学生等群体,依托短视频、社交媒体等平台大肆投放欺诈广告。犯罪团伙精心打造专业“诈骗剧本”:伪造知名电商平台合作项目,虚构学员高薪订单截图与“老师”贴心辅导话术;设计规避监管的“兼职”话术,刻意强调“不准提底薪”“禁止承诺五险一金”;当求职者完成培训后,不法分子则会以各种理由搪塞,求职者根本没有兼职接单的机会。所谓“边学边赚”的承诺,实则是将求职焦虑转化为敛财“诱饵”,不仅掏空待就业学子的微薄积蓄,更深度侵蚀就业公平基石,透支社会信任。
看似漏洞百出的“招转培”骗局,为何能屡屡得手?一方面,部分青年社会实践经验少、抗风险能力弱,对低门槛、速回报等机会充满渴望,容易成为诈骗对象。另一方面,求职市场信息不对称现象较为突出。平台对商业性招聘广告审核缺位,监管未能有效覆盖线上招工的灰色地带;就业公共服务体系虽持续完善,但面对海量的碎片化兼职信息,权威且便捷的官方验证渠道仍显不足。因此,根治“招转培”骗局,亟需构建标本兼治的立体防线。
筑牢平台全流程监管堤坝。压实招聘平台主体责任,对“包接单”“高薪兼职”等诱导性广告,实施更严格的前置审核。实行招聘账号全生命周期管理,严把入口关。同时强化动态核验,对涉案关联账号和中介机构实施永久封禁并公布名单,从源头遏制传播。
强化跨区域协同治理机制。公安、人社、网信、市场监管等部门需打通数据壁垒,建立跨区域“黑名单”共享制度与风险预警模型,开展联合巡查,提升打击合力。
协同发力为求职保驾护航。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可深度链接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实现招聘企业资质自动核验、风险实时预警。学校可通过讲座、情景剧、知识竞答等线上线下活动方式,筑牢求职反诈校园“防火墙”。大型企业可通过开放“云客服”“AI训练师”等各类灵活就业岗,让求职者通过云端实习了解真实就业需求。政府、高校与企业应协同发力,为求职者增加实践机会,持续释放真实可靠的就业资源,方能斩断“招转培”骗局的敛财链条。
求职者须格外警惕中介机构以招聘为名变相招生,对未经企业实名认证的兼职类账号要有所提防。比如,就业权益受到侵害,需保存相关证据,及时向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投诉反映。再如,遇求职诈骗或个人财物、人身安全受到侵害,要立即向公安机关报警。
就业是家事,更是国事。唯有将求职者的“急难愁盼”扛在肩上,坚决杜绝“招转培”骗局,不断拓宽优质就业服务供给渠道,才能持续增强广大求职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