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是科技革新的重大成果,正成为重塑竞争格局的关键变量。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密集活跃区,抢抓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机遇,构筑我国人工智能技术的先发优势,对于推动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核心特征的产业升级和治理变革,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赋能产业体系优化升级。“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要忽视放弃传统产业。”必须深刻意识人工智能对传统产业转型的重要意义,通过图像识别、语义理解与智能预测等技术,加快人工智能在农业、机械、石化等传统产业的渗透速度,构建覆盖智能感知、自主决策与精准执行的闭环能力,助推实现生产提质增效,满足智能化、绿色化、可持续性的转型需求。同时,人工智能技术深度嵌入生物科技、材料科学等前沿业态,正成为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的强大引擎。瞄准低空经济、元宇宙、具身智能等新赛道,人工智能技术所具有的前沿性、突破性、颠覆性特征,将持续把技术红利转变为发展动力,为重写生产力图谱提供新型战略支点。贯通智能模型基座、算力网络协同、开源创新范式等关键链路,推动基础研究向应用端纵深渗透,充分释放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动能,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筑牢坚实基础。
以增进民生福祉为导向。发展成果惠及亿万人民,是技术迭代的应有之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之举。从探索阶段迈向应用阶段,人工智能依托我国市场优势、制造优势,深度扎根现实需求,持续延伸民生服务触角,提升民生实事质效。经由技术介入,生产、生活、学习的形态与逻辑正面临整体重构,特别是医疗、教育、人居环境等仍是当前乃至今后长期一段时期的热点痛点问题,呈现出个性化、智能化的新面貌。人工智能的出发点、落脚点就是解决人民群众在民生保障方面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同时,坚持智能向善、以人为本,践行伦理与普惠担当,以安全为底线、以监管为抓手、以普惠为追求,让人工智能真正造福于民,为高质量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跃升。回应科技治理变革的新命题,一方面要强化顶层设计,深刻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规律,着眼国际局势和国家战略需求,统筹制定人工智能融入治理体系的发展规划,明确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等主体的协同治理边界,构建高效协同的治理新格局。另一方面,立足社会治理实践,借助区块链、因果推断、多智能体系统等技术,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辅助科学决策、提升公共治理效率、精准保障社会民生、激发基层治理创新等方面的深度应用,推动治理模式从数字化、智能化向智慧化加速演进,不断增强体制韧性、经济韧性、社会韧性,构建安全、高效、可持续的智能社会治理新格局,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以高效能治理促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