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期间,开平市坚持开门教育,深化“三通一平”工作法,以学习提能力、以开门聚民意、以协同破难题,构建“党委引领、干部精通、骨干带动、群众认同”的治理闭环,将开门教育深刻融入为民办实事工作中,激发基层治理新活力。
聚焦“政策通”,镇(街)党员干部当好政策“宣讲员”与业务“指导员”
“政策通”是畅通治理渠道的关键前提。镇(街)党员干部在学深悟透上级政策精神的基础上,将“文件话”转化为“百姓话”、将政策红利精准滴灌到田间地头。一是精学深研,打造“政策智库”。坚持“党委领学+专题研学+干部轮训”制度,系统梳理涉农、民生、产业发展等政策,分门别类建立“政策工具包”。百合镇党委积极打造“文雍学堂”党建学习品牌,邀请专家和业务骨干深度解读最新政策和业务知识,并组织干部进行政策应用“模拟推演”“沙盘演练”,确保学懂弄通悟透做实。二是精准传导,架设“政策桥梁”。依托开门教育,干部变坐等上门为主动下沉。大沙镇坚持开展送政策下基层活动,成立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走访小组,联合银团线上线下联系592家小微企业及个体户,现已统计5家企业的贷款意愿,涉及金额820万元;协助开平市大沙里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申报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示范推广基地项目;指导协助开平市大沙露峰茶树种植专业合作社等本土企业参与申报广东区域品牌生态茶园示范镇认定项目等。
百合镇文雍学堂举办沙盘演练教学活动。
聚焦“民情通”,村(社区)“两委”干部当好群众“知心人”与办事“服务员”
“民情通”是精准服务、凝聚共识的基石。村(社区)“两委”干部成为群众心声的“收音机”、辖区情况的“百事通”,将开门教育的落脚点扎在田间地头、屋舍院落。一是全面摸排,绘制“民情全景图”。村(社区)“两委”干部带头落实“四必访”和常态走访制度,建立完善覆盖常住、流动、特殊群体的动态信息库。塘口镇以敬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关立平绘制“华侨民情地图”,精准标注每户侨民家庭情况、主要诉求及特长资源,分片包干建立“民情联络簿”,确保“反映问题有门、回应诉求有人”。二是开门问需,成为“民意代言人”。将开门教育与民情收集深度融合,各村(社区)纷纷设立“书记接访日”“民情恳谈角”。马冈镇蒲冈村党总支书记梁福全在走访中发现村民对暑期儿童照护难题呼声强烈,立即组织召开村民议事会听取意见,举办“七彩暑假 邑起成长”暑假托管班,开设安全教育、创意手工、法治教育等课程,为村里的少年儿童提供免费托管服务;大沙镇岗坪村党支部书记梁志伟在获悉部分茶企茶农对采茶季节性用工紧缺的诉求后,积极联系镇党委及有关部门,建议建立短期用工信息库,并协调邻村富余劳动力互助,保障春茶顺利采摘。
马冈镇蒲冈村开展暑期托管班。
聚焦“思想通”,村民小组长当好思想“调解员”与发展“排头兵”
“思想通”是达成共识、化解矛盾、激活基层“神经末梢”的关键。村民小组长当好最贴近群众的代表,深入群众,传递政策、解疑释惑、统一思想,让党的创新理论和最新政策在基层落地生根。一是以身作则,争当政策“明白人”。定期组织村民小组长参加政策培训,深入推进“万名村长进党校”工作,邀请各单位业务领导、基层党员干部和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重点讲解与村民切身利益相关的政策。蚬冈镇组织各村民小组长进行“惠农政策口袋课堂”培训,确保他们能清晰解答村民关于耕地补贴、产业奖补等常见疑问。二是柔性疏导,巧做矛盾“润滑剂”。村民小组长发挥“熟人熟地”优势,在调解矛盾、推动工作中更具亲和力。水口镇后溪村潮湾村在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典型村培育时,有个别村民不理解不配合参与农村“四小园”建设、人居环境整治、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村民小组长谈满庆反复上门谈心,既讲清公共利益,又耐心听取村民诉求,最终赢得村民理解支持。三是带动参与,激发自治“微活力”。引导村民小组长组织动员村民参与乡村建设。塘口镇强亚村祖宅村村民小组长周惠群在宣传“美丽庭院”创建政策后,率先改造自家庭院做示范,并组织村内妇女建立“绿植交流群”,分享种植经验,带动本村一半以上常住户主动参与美丽庭院建设。
塘口镇强亚村被认定为省级“美丽庭院”村。
聚焦“平稳有序”:镇(街)村(社区)组三级联动构筑“共治网”
“三通”筑基,“一平”见效。在镇(街)村(社区)组三级联动的基础上,政策精准传导,民情有效反馈,思想充分引导,形成信息畅通、研判精准、合力处置,实现源头预防、过程疏导、稳妥处置的治理闭环,最终达成村情民意总体平稳有序的目标。一是信息共享,风险“早预判”。建立“镇(街)—村(社区)—组”三级信息直报与共享机制。马冈镇以红丰村为试点研发数字化治理小程序,打造收集民意的“高速通道”,实现村民参与公共事务“网上投票”“网上互动”“网上办事”,回应不隔夜、小事不出村,确保网格事件、民情信息实时共享、快速流转。二是协同联动,难题“合力破”。对复杂问题、历史遗留问题,由党委牵头,整合部门、村(社区)“两委”、村民小组长及相关代表,组建专班协同推进。赤水镇在推动“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培育创建时,镇村组三级联合成立工作组,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对照典型村培育标准,聚焦人居环境整治、农房风貌提升、乡村产业发展等重点领域,同题共答、同向发力,以钉钉子精神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见效。三是常态监测,和谐“可持续”。定期开展社情民意分析研判会,动态评估各村(社区)治理状况。苍城镇设立“民情瞭望哨”,通过镇直联团队力量,建立常态化驻村走访机制,深入掌握各村实际情况与民众需求,定期向村收集了解潜在矛盾纠纷,确保问题萌芽阶段即可介入化解,实现隐患早发现、早干预、早解决的闭环管理。(广东省江门市开平市委组织部 周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