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切花年交易量逾141亿枝,日均拍卖超700万枝”,这正是亚洲最大花卉集散地——斗南花卉市场的真实画像。2025年7月,清华大学“滇材实料”实践支队聚焦花卉全产业链,从种源育种到电商流通,从田间课堂到市场枢纽,用脚步丈量云南乡村振兴的“花卉密码”。
育种创新:为月季插上“中国芯”
在晋宁清水村的艾蔷薇园艺基地,清华青年见证了一支50余人的专业育种团队奋战在乡村腹地。据实践队了解,团队已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6个月季新品种,申报超200项知识产权,实现科研成果落地田,这种“产研小院”模式不仅破解了品种“卡脖子”问题,也带动清水村300余户村民增收,成为乡村振兴科技引擎。
科技下沉:没有围墙的“田间实验室”
支队随后走访的中农大–云天化花卉联合研究中心。研究中心通过将“实验室搬到田间”,推广“一新四精一优化”技术(涵盖新品种、精准施肥/修剪/植保及采后处理),并依托长期驻村的学者和“花卉田间学校”,切实帮助花农提升科学种植水平。清华青年观察到,这种模式实现了科研与公益的双向互动,对农业现代化具有示范意义。
电商激活:“多肉经济”撬动“农文旅电”融合
在萌卉农业公司,清华学子见证了“萌趣”之力的爆发:该公司通过“多肉超市”电商平台整合约80家种植户资源,实现日均发货3万单。据实地调研,疫情后批发渠道受限,企业因此发展直播带货,并启动“多肉博物馆+露营+电商”模式,探索“农文旅电”融合的乡村经济新赛道。
斗南枢纽:花卉如何连通世界
在斗南花卉市场,清华青年亲身体验现场拍卖。作为亚洲最大鲜切花交易中心,2024年交易量达到141.76亿枝,交易额达115.74亿元。市场每天交易约706万枝鲜花,涉及1600多个品类,覆盖全国200余城市并出口50多个国家。如此规模,不仅体现了云南花卉产业的巨大活力,也体现了“千户小农户链通大市场”的乡村振兴成效。
清华青年的思考与行动
“作为青年学子,我们不只是记录者,更是推动者。”支队队员建议,未来要进一步强化校地合作,把科研技术引入田间课堂,并健全电商、保险、金融等配套机制,让花卉振兴之路既“美丽”又“持久”。清华青年将以科研优势践行社会责任,持续服务乡村发展,为乡村振兴的壮丽画卷贡献智慧与力量。
这是一朵花的故事,也是一个村的未来,更是一群青年的担当。
(文字:宋紫燕 瞿雯靓;图片:周纪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