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人民论坛评论 > 正文

人民论坛锐评 | 增强避险意识不是可有可无的口号

幻灯片-人民论坛锐评1

据气象部门预测,7月16日至8月15日,我国降雨呈“南北多、中间少”分布,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偏多。那些看似寻常的雨滴,有时会骤然化作裹挟泥沙的洪流,或是撕开山体的裂缝。在广东信宜市贵子镇中和村,巡查员刘名芳从涌出的黄泥水中嗅到危险的气息,在有限的时间里,成功转移25户57名群众,避免了可能发生的人员伤亡。这个事例告诫我们:避险意识不是可有可无的口号,而是暴雨中能救命的稻草。

日常生活中,总有人觉得危险离自己很远。或许是对手机里的预警短信随手划过,或许是把“住前不住后”的提醒当成耳旁风,这种侥幸心理就像一层薄冰,看似能承载片刻的安逸,一旦极端天气袭来,瞬间就会碎裂。

极端天气的可怕之处,就在于它的突发性——上一秒可能还是阴天,下一秒就可能洪水漫窗。当避险意识这根弦松了,应急响应的速度就会慢下来,原本能避开的危险,就可能变成无法挽回的伤害。

避险意识在人们心里为什么总是难以扎根?并非人们不愿自保,而是风险教育有时尚未真正走进生活。有的地方的防汛宣传,还停留在贴标语、发传单的层面,对着老人念条文、对着孩子讲术语,听起来枯燥、记起来费劲。有的时候,预警信息像“接力棒”,从气象部门传到乡镇,再到村里,环节一多,就可能变了调、慢了拍。更关键的是,避险不是单个人的事,如临坡而居的人家,可能自己想挪却不知道往哪挪,这时候缺的不仅是意识,更是有人手把手教的办法。

真正的安全感,来自每个人心中绷紧的那根弦。让避险意识真正长在心里,得从每个人的日常抓起。就像关注天气预报一样,把查看防汛预警变成生活习惯——看到蓝色预警就检查门窗,听到橙色预警就提前收拾应急包。更要主动学些“土办法”:知道水流变浑带沙是滑坡前兆,明白在暴雨天不能将车停在低洼处……这些知识不用死记硬背,就像记住家门口哪条路地势高一样自然,关键时刻就能派上用场。

每个公民既是受保护者,更是守护者。光靠个人还不够,全社会得拧成一股绳。党委、政府部门的专家,尤其是党员干部要走进乡镇,带着村民看山坡、查水流,教“住上不住下”,这不是多此一举,而是把风险点变成每个人都能看懂的“安全地图”。幼儿园里的防汛儿歌,唱的不只是调子,更是把“远离河道”“不摸电闸”这些道理种进孩子们的心里。当政府的专业指导、学校的趣味科普、企业的宣传物料,拧成一股绳,避险意识才会从口号变成街头巷尾的共识。

科学技术更要为安全意识“上保险”。浙江杭州富阳区的“数智+AI”系统能提前预判风险,四川彭州市的无人机像“天空之眼”盯着山坡……这些不只是冰冷的机器,更是在帮人们“看见”那些肉眼难辨的危险。当预警信息能精准到村入户,当滑坡迹象能被算法提前捕捉,人们对风险的感知就会更敏锐,避险的主动性自然会跟着提上来。就像闹钟到点就会响,风险来了,技术这根“弦”会帮着绷紧意识那根“弦”。

提升避险意识,从来不是某个人的事,而是一场需要人人参与的持久战。它蕴含在党员干部入户宣传的敲门声里,也在无人机传回的每一张山坡照片里。主汛期的雨会停,但对风险的警惕不能停;极端天气会走,但守护生命的防线需常筑。唯有让避险意识像空气一样融入日常,才能在风雨来临时,稳稳托住每一个平凡的日子。

[责任编辑:王卓怡 曲统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