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顾名思义,强调的是“新”与“质”,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唯有将“新”的突破与“质”的坚守紧密结合,才能使新发展理念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谋“新”是时代赋予的必然选择,却绝非盲目求新。当下,部分地区和企业为抢占赛道,陷入“唯技术论”的误区:有的不顾自身产业基础,盲目跟风布局前沿领域,结果因技术不成熟、配套跟不上而半途而废;有的为追求“首发效应”,将尚未验证的技术仓促推向市场,最终因性能不稳定、安全隐患等问题失去用户信任。这种“为新而新”的发展模式,本质上是对新质生产力的误读。创新的价值,终究要以实际效用和质量水准为衡量标尺。各地要立足本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抢抓机遇,走差异化、多元化的路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新质生产力,积极运用新技术改造提升现有产业,努力做到既为一域增光又为全局添彩。同时,要坚守底线思维、风险意识,有序替代淘汰落后产能,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重“质”是可持续发展的根基,更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高质量”,而非单纯的“新形态”。真正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创新,无一不是质量与技术的双轮驱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能在全球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既靠电池技术的创新突破,更靠对安全性、可靠性的持续打磨。站在新的赛道,各地需紧紧把握发展契机,重点瞄准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在人工智能、生物制造、低空经济、卫星应用等领域加大研发投入,激励产业链龙头企业牵头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推动发展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跃升”,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点”上突破带动“面”上突围。
我们既要敬畏创新的突破力量,更要清醒认识到,质量是创新的基础。就像航天器的每一个螺栓都要经得起极端环境考验,任何领域的创新都需以质量为基准线。当创新者将“能不能用”的基本要求,升级为“好不好用”的品质追求,新质生产力才能真正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越走越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