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绩观是党员干部从政、谋事、创业的“总开关”。组织部门承担着为地方发展选贤任能的重任,要用好考核“指挥棒”,引导激励干部坚决树牢造福人民的正确政绩观,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中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努力创造出经得起历史、实践和人民检验的崭新业绩。
政绩观是一面镜子,反映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和精神境界。翻开百年党史,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始终闪耀,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强党性贯穿始终、熠熠生辉。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只有长期坚强党性、摒弃私心杂念,才能保证政绩观不出偏差。要牢牢把握政治方向,注重从党的创新理论中汲取党性滋养,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做到知其言更知其意,明其理更通其道,以理论上的清醒保持政治上的坚定,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党性锤炼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而是终身课题,要常做“政治体检”,勤扫“思想灰尘”,不断矫正理念偏差、思想偏差、方法偏差,始终站稳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根本立场,永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把政绩落到为民造福的实绩上。
政从“正”出,绩自“实”来。选人用人导向是政绩观的风向标,坚持什么样的用人导向,就有什么样的政绩导向、发展导向。要坚持重实干、重实绩、重担当,结合一线调研、明察暗访、分析研判、综合评估等手段,多到基层干部群众中、多在群众口碑中了解干部,走进干部的工作圈、生活圈、朋友圈,把敢不敢扛事、愿不愿做事、能不能干事、干了什么事作为识别干部的重要标准,把干成了多少事、干事效果好不好、群众满不满意作为评判优劣的重要依据,对那些不慕虚荣、不务虚功、不图虚名,注重打基础利长远的干部,高看一眼;对敢想敢干、能干会干、敢为人先,创新求变、锐意改革的干部,厚爱几分;对华而不实、盲目蛮干,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干部,敲响警钟,引导干部真出业绩、出真业绩。
政绩考得准,政绩观才能树得正。指标设置宜精准,持续精简优化考核体系,注重分层、分类、分领域建立领导干部政绩观评价指标,既突出长期效应指标,又设置过程性指标,避免政绩观“考核泛化”。考核形式应多样,坚持定性与定量兼顾、平时与年终对接、考事与考人结合,全方位、多角度、近距离了解干部及工作,既看“显绩”,也看“潜绩”,力求科学、合理、公正。结果运用须清晰,坚持考核优秀比例、年度考核奖分配向基层一线倾斜、向业绩突出单位倾斜,把选人用人的眼光,更多地投向那些经常深入田间地头与群众拉家常、交朋友、解难题的干部,投向那些善谋全局、着眼长远、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实事好事的干部,投向那些积极为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作出贡献的干部,让有为者有位、吃苦者吃香、优秀者优先,实现“用好一个人激励一大片”的良好示范效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