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222万人,同比增加43万人。今年4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2025年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工作的通知》,提出17条政策举措,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发展的重要生力军。要创新就业服务形式,通过线上线下双渠道举办系列专场招聘、政策解读等活动,全力打造“人才集聚”新高地,助力高校毕业生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创业。
人才是推动发展的核心动力。在区域竞争向高质量发展跃升的新阶段,各地愈发认识到人才集聚对城市能级提升的战略意义。发展活力强劲、城市文明度高、创新生态优越的地区,往往能形成人才高地效应,催生更多创新突破。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既能构建高素质人才蓄水池,为地方发展注入科技动能和智慧力量,又能激活消费市场潜能,培育经济增长新引擎。
对青年人才而言,选择一座城市、爱上这座城市、最终在这里安家立业,本质上是在追寻能够承载人生理想的沃土。这种理想不仅需要“安居乐业”的物质基础,更需要“诗意栖居”的精神滋养。真正打动他们的,往往是街角咖啡馆的烟火气、深夜书吧的温暖灯光、公园里自由创意的涂鸦墙,这些浸润在日常生活中的城市温度与人文细节。特别是作为数字原住民的“00后”新生代,他们在择城立业时更看重的是,这座城市能否包容多元文化、是否提供公平竞争舞台、有没有让他们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因此,推进人才工作必须与时俱进,既要完善政策保障,更要创新服务理念,用年轻人熟悉的语言、喜欢的方式与他们对话,通过短视频平台、城市探访直播等新媒体渠道展现城市魅力,打造既有发展机遇又有人情味的青年友好型城市,让更多年轻人心向往之、扎根于此。
做好人才工作,不在于简单的数量积累,而在于实现人才效能的最大化释放。必须构建全链条人才生态体系,使人才供给与地方发展需求实现深度耦合。在引才层面,要建立“产业画像+人才图谱”双匹配机制,重点引进与主导产业高度契合的实用型、复合型人才。通过举办产业人才专场对接会、实施“校友回归计划”等方式,既留住本地高校优质毕业生,又吸引其他高层次人才。在育才环节,要推动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一方面动态调整高校专业设置,与重点产业形成“专业群——产业链”联动发展格局;另一方面支持龙头企业建设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等平台,通过“项目+人才”“师带徒”等模式培育实战型人才。要构建“以产聚才、以才促产”的良性循环机制,让人才价值在产业发展中得到充分彰显,使人才成长与区域经济提升形成共振效应。只有当人才的专业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创新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时,才能真正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高质量发展格局。
引才聚才只是人才工作的起点,能否让人才获得认同感、成就感和归属感,实现“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的良性循环,才是衡量人才工作成效的关键标尺。只有当城市与人才实现价值共鸣、情感共融、发展共赢,才能真正形成“近者悦、远者来”的人才磁场,让各类人才尽情释放创新创造活力,书写与城市共同成长的精彩篇章。(作者: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