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新思想 > 权威解读 > 正文

把握六对关系做好党的创新理论国际传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自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便以胸怀天下的格局与国际视野,将对外理论传播工作融入百年奋斗征程,既扎根中国大地破解发展难题,又积极与世界分享治国理政智慧,展现出开放包容的气度。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西强东弱”格局虽然尚存,但“东升西降”态势加速演进,意识形态领域的博弈日趋激烈。在此背景下,党的创新理论国际传播已成为关乎人类文明定义权、发展模式解释权、全球治理话语权等核心议题的战略工程。只有立足中国实际,遵循新媒体时代传播规律,在守正创新中彰显理论自信,在谦逊包容中寻求价值共识,才能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更好地走向世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强大思想动能。如何让党的创新理论跨越语言与文化藩篱,在国际舞台引发共鸣,凝聚全球共识?关键要精准把握“六对关系”。

坚持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统一。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中国人民创造性实践基础上实现的新的理论创新,其指引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充分彰显了党的创新理论巨大的现实解释力和实践引领力。思想理论对外传播,既要避免“在理论言理论”的抽象表意、空泛说教,也要避免“看得见变化却讲不出道理”的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对外阐释党的创新理论,应充分在人民群众可知可感的鲜活生活中提炼理论内涵,在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中呈现思想伟力,实现“国之大者”与“民之关切”的同频共振,更好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

坚持历史根脉与时代价值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创新理论是“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思想结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当代中国的发展观、文明观、安全观、人权观、生态观、国际秩序观和全球治理观等,根植于中华文化的沃土之中。党的创新理论国际传播,要善于在文明叙事中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讲明白从“天下大同”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从“民为邦本”到“以人民为中心”、从“天人合一”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从未中断的文明逻辑,推动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

坚持中国特色与世界意义的统一。中国式现代化不是简单的母版延续、模板套用,不是其他国家发展道路的再版、翻版,领航中国式现代化的党的创新理论具有高度原创性、独特性。对外理论传播,需要攻克伴随文化差异和意识形态偏见而来的“排异现象”,科学统筹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关系,一方面加快话语体系、叙事体系的自主性重建,摆脱在国际舆论场中的“自证陷阱”和被动局面;另一方面加强对共识性国际议题的主动理论阐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剖析人类之困、世界之惑。如在全球减贫、气候变化、数字治理、现代化进程等事关全球发展、人类命运的公共议题上,生动阐释中国实践、中国主张、中国方案的包容性、可及性、可操作性,寻找国际共鸣点,提升思想认同度。

坚持批判解构与建设引领的统一。当前,国际范围内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更加广泛,在“中国之治”和“西方之乱”的强烈对比之下,在中国致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西方少数国家高呼“本国优先”的鲜明反差之下,全世界对“向东看”抱有更大兴趣、更高期待,这也为我国向全球提供具有吸引力和号召力的公共思想产品创造了更广阔空间。党的创新理论国际传播要旗帜鲜明坚持真理、立场坚定批驳谬误,既要在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上求同,凝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践行三大全球倡议的价值共识,又要在批判解构西方错误逻辑中立异,亮剑交锋、激浊扬清,既破又立、破立结合,展现中国公道正义、勇于担当、开放包容的负责任大国形象,提升中国之理的国际影响力、创新引领力、道义感召力。

坚持广谱表达与精准传播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对外理论传播要在策略方法上改变“国际即西方,西方即英美”的狭隘认知,重新认知全球的多元性以及西方的复杂性,注重将注意力投放在广阔的全球南方,看到中国道路、中国模式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强烈共鸣。如分门别类了解受众的政治态度、观念立场及认知需求,“一域一策”“一国一策”定制传播路径,同发展中国家侧重交流治国理政经验,探索现代化发展路径,同发达国家则侧重讨论治理赤字的责任共担、发展机遇的全球共享,并以此建立支撑理论传播的实践案例库、传播产品线与技术工具箱。

坚持主体多元与传播协同的统一。对外理论传播涉及多主体、多环节、多方面,需避免步调不一而导致的传播效力相互抵消,如理论研究只追求原理阐释而轻视传播推广,理论编译只追求文本“传译”而轻视语义“传神”,理论传播只追求形式花哨而轻视思想饱满,等等。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国际传播,要构建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差异发展、协同高效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形成相互支撑、高效互动的格局。主流媒体尤其要跳出单打独斗、各自为战、以我为主的“宣传”框架,积极转型为全球公共思想市场的内容供应商,打通官方与民间、对内与对外、机构与个人,以系统思维联动多方力量,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推动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党的创新理论国际传播体系。

(作者系中国新闻社党委常委、副总编辑)

[责任编辑:张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