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金华市政府新闻办举行金华市大力推动医疗急救体系高质量建设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金华市卫生健康委党委书记、主任施志芳介绍金华市大力推动医疗急救体系高质量建设相关情况。
医疗急救作为卫生健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守护群众生命健康和安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金华以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为抓手,以建设浙江中西部医疗中心和构建高效公共卫生体系为路径,积极探索“数字赋能,智慧急救”的新模式,持续推进院前急救高质量发展。
优化基层点位布局,实现医疗急救城乡一体化、区域均衡化
在优化急救网络布局方面,根据省十四部门联合下发的院前医疗急救高质量发展目标,金华按照城市地区出门3公里范围内有急救点,救护车平均10分钟内能赶到现场;乡村地区8~10公里内或每个乡镇至少建1个急救站(点),救护车平均12分钟内到位的要求,把急救站点建设纳入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持续优化完善布局,着力守护百姓的生命防线。
目前,金华全市急救站点在原有市县大医院的基础上,增加乡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单位布点数量,站点由2022年的58个增加至目前的112个。
在强化急救硬件支撑方面,金华高质量建设培训演练基地,建成2000平方米的专业培训场地和220平方米的公众急救体验馆。配置模拟调度培训中心、多媒体互动教室、虚拟场景、专业实操设备培训场地。
同时,金华强化救护车设备配备,按照每3万人口配备一辆院前救护车标准,配备救护车244辆。
金华市本级所有院前值班救护车除按照省级标准配备外,额外配备了便捷式超声、心肺复苏机等设备,在车上医生就能快速完成检查,保障紧急时刻救护车能以最快的速度、最完备的设施和技能赶到患者身边。
在推动急救体系延伸方面,金华推动独立建制的急救中心机构设置,实现市、县院前急救同质化、规范化管理。金华积极推进航空救援体系建设,推动金华市中心医院建设符合标准的航空救援基地设施和救援队伍,为“从地面到空中”“从现场到医院”的立体式快速医疗救援打下基础。
为补齐院前急救“最后一公里”,金华合理布局自动体外除颤仪(AED),配置数达到40台/10万人。
近年来,针对卧床等行动不便患者出院转诊面临的困难,金华还在全省率先推出“阳光暖心”非急救转运服务,切实为有需求的市民提供院中院后转运服务保障。
图片来源:金华发布
提升教育培训服务,实现医疗急救知识普及化、技能专业化
近年来,在强化急救救治能力方面,金华以质控管理、技能培训、技能竞赛为抓手,持续提升院前急救和救治能力。
一方面,金华持续强化质控管理,推动所有急救站点按照统一规范高标准建设和运行,另一方面,金华搭建全市急救培训平台,重点开展专业创伤处理、心肺复苏等核心急救技能的培训,确保急救人员应急能力满足现场急救需求。此外,金华还每年开展全市院前急救职业技能竞赛,以赛促学、以赛促练。
今年以来,金华全市在到达医院前成功实现心肺复苏(心跳呼吸恢复)的病例已达到36例。今年5月,途经金华的高铁上一乘客心搏骤停,金华市中心医院、金华广福医院院前医生车上车下“教科书级”生命救援,获得了广大网友对金华医生和高效急救体系的点赞。
在赋能公众救援能力方面,金华为进一步织密城市急救安全网,持续加大公众急救培训力度。如依托浙江急救志愿者培训基地、金华市生命安全教育基地和金华市红十字会应急救护员培训基地等,金华对学生、快递员、建筑行业从业者、公安民警及辅警等关键群体,开展常态化急救科普培训,切实提升全市应急救护能力。
同时,金华汇聚多方力量,通过多元培训形式,精心培育一支“金华市院前急救志愿者”队伍,让急救技能成为金华市民的“必备技能”。
截至今年6月底,金华市院前急救志愿者队伍已达1.3万人。
事实上,公众参与共同守护急救“黄金四分钟”,有效填补了从意外发生到救护车抵达的“生命空窗期”。
今年5月,义乌市通过视频连线“云急救”,指导家属成功复苏1名心搏骤停患者。近期,兰溪一药店店主对突发晕厥、呼吸心跳骤停的顾客持续心肺复苏,为后续专业救援争取了宝贵的时间。金华市120调度员通过电话指导金东区澧浦镇晕倒患者家属胸外按压直至救护人员到达。
如果你也想学习急救知识和技能,可以致电0579-89138506进行预约,金华市医疗急救指挥中心已开放对公众的培训预约,每月两期、每期名额30名,按照报名先后顺序安排培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