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南水北调工程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截至2025年2月24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累计调水量突破700亿立方米,惠及京津冀豫四省市直接受益人口超1.14 亿,为沿线26座大中城市200多个县(市、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水资源支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深刻认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赋予治水的新使命新任务,进一步增强做好治水工作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自觉把治水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全局中去思考、谋划和推进,明确未来推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问题和战略思路,推动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义。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协同发展的现实基础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地是丹江口水库,其水域横跨湖北省十堰市和河南省南阳市,主要供水区域包括河南省淅川县(渠首所在地)及周边地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协同发展具有多方面的现实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国家战略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主持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从长江大保护到黄河大保护,政策与实践的本质上是解决流域、区域的高质量协调发展问题。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等文件,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协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区域关联密切。湖北、河南、陕西三省版图交界、交通互联、文化相似,区域关联、城市协同发展的基础厚实。2020年7月,南阳市淅川县、陕西商洛市商南县、湖北十堰市郧阳区,三地共同制定了《丹江流域联巡联防联控联治工作方案》,签订了《丹江流域联合保护倡议书》,“九龙治水”的局面彻底打破。2024年10月,丹江流域入河排污口溯源暨镇村污水处理设施异地交叉执法检查在商南县启动,南阳市、商洛市、十堰市参加。据统计,2024年,三地共开展联合巡查10余次,常态化巡查150余次,有效提升了河道管护能力。同时,南阳市还与商洛、十堰、洛阳、三门峡等9市签订《跨界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框架协议》,开展协同演练,提高库区沿线应急事件处置能力,让水源地保护在法治轨道上行稳致远,共护“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三是对口协作共赢。京津冀受水区与鄂豫陕水源区因南水北调工程紧密相连,以水资源为纽带构建起多元协作体系。其中,北京与湖北、河南建立对口协作机制,天津则与陕西协作。各方在医疗卫生领域推动优质资源下沉,通过联合坐诊、技术培训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在城市管理方面共享智慧城管、垃圾分类等先进经验;人才培训涵盖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等多领域,干部交流机制促进两地治理理念互鉴。这种深层次、多维度的协作模式,不仅推动了水源区在公共服务、人才储备等方面的提升,更通过优势互补实现了受水区与水源区的协同共进,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四是经验可供借鉴。在国内实践中,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通过构建“政府主导规划、政策统筹协调,社会力量多元参与、资源协同整合”的区域生态环境共建共享机制,在产业协同发展、污染联防联控、生态共保联治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树立了区域协同发展的标杆范式。这些典型案例,从制度设计、管理架构、利益协调等维度,为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构建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发展新格局提供了系统性经验借鉴,助力探索符合流域特色的治理路径。
推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协同发展建议
(一)理念维度协同:重构水源地协同发展价值观
一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水源地周边推广生态种植、养殖模式,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降低农业面源污染。鼓励发展有机农业、特色农业,打造绿色农产品品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充分利用水源地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发展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精品旅游线路,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二是文化传承,价值重塑。挖掘和传承流域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将水源地传说、传统农耕文化融入生态保护宣传,增强文化自信和认同感。积极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维护水源区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通过生态文化教育基地、水源区生态博物馆等载体,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
三是公众参与,社会共治。加强公众对区域生态环保共建共享的认知,通过召开听证会、座谈会等方式,让公众参与到决策过程中,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共同监督生态环保和绿色发展项目实施,形成协作区域政府、市场和社会共同参与生态环境治理的良好局面。
四是推动交流,深化合作。建立人才培养合作机制,依托高校、科研机构等资源,为水源地培养生态保护、产业发展、城市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加强水源地与受水区之间的人才交流,通过挂职、培训等方式,提高水源地人才队伍的素质和能力。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水源地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同开展生态保护、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技术研发和创新。
(二)制度维度协同:构建水源地协同发展新秩序
一是强化政策协同。尝试成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协作区”,从国家战略高度统筹协作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明确核心水源地各区域的功能定位、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确保水源地规划与周边地区以及受水区的规划相衔接。在交通规划上,要充分考虑水源地与受水区之间的便捷联系,同时避免交通建设对水源地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二是设立跨省流域管理机构。成立由水源地政府部门参与的联合保护机构,统一负责水源地的生态保护和环境监管。建立跨区域、跨部门的联合执法机制,定期开展联合执法行动,严厉打击各类破坏水源地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建立统一的水质监测网络和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对水源地水质、水量、生态环境等要素的实时监测和数据共享。完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联动机制,制定应急预案,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
三是完善生态补偿制度。完善纵向及横向生态补偿相结合的双重机制,注重水源区与受水区跨省区域流域间形成稳定的长效机制,建立“中央主导、三省分担”的补偿基金,补偿标准与水质、森林覆盖率等指标挂钩,推动补偿政策系统化、补偿资金管理整体化、补偿方式多样化。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监管评估体系,细化跨流域的生态保护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监管并评估资金来源分配、使用情况及效果。
四是统一环境规制标准。制定与完善水源区统一的污染物排放标准,严控跨界转移污染项目。统一水源区水利标准体系和监督执法机制,定期审查并更新法律法规,提高与现实形势的契合度,针对面源污染、水土流失、尾矿库污染等问题进行专门规划。鼓励相关省市出台地方性法规以配合水源区政策与规划实施,统筹考虑水、土、林、田、湖、草等生态要素,提升水源区生态系统功能。
(三)行动维度协同:打造水源地协同发展治理网络
一是产业转型协同推进。根据沿线各城市的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能力,强化产业发展协同,有序承接适合的产业转移,强化地区间、产业间的协作配套,形成错位发展、互补发展、绿色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形成新的绿色经济增长点。在三省交界地带共建绿色产业园区,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工业、生态旅游和清洁能源等环境友好型产业,减少污染物排放,促进水源区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
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互联互通。完善水源地内部及与周边地区的交通网络,提高区域交通通达性。建设连接水源地与受水区的快速通道,方便人员往来和物资运输。加强水源地的水利设施建设,提高水资源调配能力和供水保障水平。完善水库、堤坝、水渠等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维护,确保水源地的水资源能够得到合理利用和保护。加快水源地信息化建设,构建智慧水源地管理平台。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实现对水源地生态环境、水资源利用、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智能化管理和监控。
三是加大对口协作支持力度。加大受水区与水源区结对帮扶、大型国有企业对口支援、科研院所智力支持力度,逐步提高受水区对口协作支持水源区的力度。鼓励受水区企业向水源区转移,发展绿色、环保产业,促进水源区产业升级,实现互利共赢。积极争取中央专项转移支付和地方政府债券支持,重点向水源区生态保护、环境治理和绿色产业发展倾斜。支持发展绿色信贷,发行绿色债券和绿色资产支持证券,推行绿色保险,开展水权、碳排放权、节能环保质押融资等创新业务。鼓励金融机构通过创新融资产品、开辟授信审批快速通道等方式,加大对协作区项目的支持力度。
作者:南阳师范学院、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水利新质生产力推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联合课题组(课题组组长:张宝锋。副组长:王春阳。课题组成员:李超 杨兰桥 韩江波。执笔人:韩江波 李超。)
本文系河南省重点软科学研究项目“水利新质生产力推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252400411037)的阶段性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