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市人大常委会机关锚定党建引领“核心驱动力”定位,以政治铸魂定向、融合赋能增效、制度固本强基、清廉护航保障为“四维支撑”,构建“学用贯通、知行互促”的党建业务融合闭环,锻造“政治坚定、服务高效、作风过硬”的干部铁军,为建设全过程人民民主市域典范筑牢组织根基、激活发展动能。
一、强化政治机关属性,把牢人大履职航向
市人大常委会机关立足“自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政治机关”根本属性,将政治建设作为首要工程统筹推进,以严实作风服务保障中心大局,确保人大履职始终与党委同心同向、同频共振。
(一)夯实政治思想根基,深化理论武装工程。坚持把理论学习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构建“五学联动”机制(领导领学、专家辅学、研讨深学、实践验学、述学评学)。深化“循迹溯源·强基铸魂”行动,依托陈望道故居、义乌改革陈列馆等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红色根脉强基·作风淬炼提升”沉浸式现场教学,推动政治理论入脑入心、红色基因赓续传承。
(二)严明政治纪律规矩,健全作风建设闭环。将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作为政治监督重点,建立作风问题“三色预警”动态管理机制。修订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构建市委决策部署“立项-督办-销号”全流程闭环,年内高质量完成12项立法监督事项专题报告,推动市委决策转化为惠民实效。创新开展“作风护航行动”,建立立法“三级联动”民意征集机制和监督事项“清单化交办-节点化督办-销号式验收”工作体系,推动37项民生实事落地。制定《人大助推三个“一号工程”实施方案》,组织机关党员干部梳理代表履职“四张清单”,推动解决企业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相关经验在中国人大网刊发。
(三)锻造政治先锋队伍,强化组织功能保障。坚持党建与干部培养深度融合,构建“作风锤炼—梯队培养—政治引领”培育体系。守牢纪律规矩红线,班子成员严格执行请示报告制度、规范参加双重组织生活,高质量完成专题党课宣讲,推动党内政治生活常态化、规范化。实施“双培双带”工程(业务骨干转任党务干部、党务干部精进业务能力),现职党支部85后委员占比达86%,形成“经验传导、能力互补”的梯队培养机制。打造“立法攻坚”“监督一线”实践平台,聚焦“港”“廊”“链”主战场,大力弘扬“六干”作风,不断锤炼机关干部完成重大任务能力,近三年参与专项工作获提拔干部占七成以上。突出政治标准导向,创新“理论研习+红色教育”培养模式,年均开展专题培训12期,实现干部政治素养与专业能力同步提升。
二、深化党建业务融合,提升服务保障效能
党建与业务同频共振是提升人大工作的核心引擎。市人大常委会机关以品牌矩阵筑基、数字变革赋能、机制创新破题,推动党建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形成“业务强则党建实、党建兴则业务兴”的良性循环。
(一)铸就特色品牌矩阵,打造业务融合标杆。构建“知行人大·法治先锋”党建品牌体系。一是立法攻坚显担当。以“知行人大·法治先锋”品牌为引领,创设“代表先锋岗”攻坚机制,组织党员干部深度参与《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条例》《金华市婺剧保护传承发展条例》等立法项目,每次形成高质量调研报告,提出立法建议,推动多部条例全票通过。机关第二支部党员全程参与编制全国首个地方立法标准化体系,创新“三张清单(职责清单、流程清单、风险清单)+一图(立法作战图)+一平台(协同管理平台)”工作机制,相关经验获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专题推介。二是宣贯联动促实效。联合市政府办、市委宣传部建立“法规三进”(进机关、进基层、进企业)宣贯机制,累计举办专题宣讲会32场,覆盖党员干部群众1.2万人次,推动地方性法规知晓率提升至92%,被11家中央媒体深度报道。三是联建帮扶惠民生。深化“双联系四联建”(机关支部联系代表小组、党员干部联系选民群众;组织联建、阵地联用、活动联办、难题联解)机制,选派党员干部担任“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先后推动3个集体经济薄弱村年收入增长23%以上,协调解决通村道路硬化、农田水利改造等民生问题17项,惠及群众8000余人。
(二)创新数字赋能路径,重构履职协同生态。一是数字赋能构建党建业务融合闭环。升级“金代通”平台,开发党员代表履职指数模块,通过任务认领、问题发现、整改落实“三率”动态监测237名党员代表履职情况,问题整改率达98%,入选全省数字化改革典型案例。优化民生实事直通车功能,推行“党员领办—专班推进—群众评议”机制,推动19个项目提前完成,满意度96.7%。 二是云端阵地联动强化学习实效。依托“金华人大”云平台开设8个专题频道,推出“微党课+业务课”76期,实现全天候学习。线下设立党建业务融合实践点,开展“代表夜话”“立法听证”等活动52场,收集建议342条,优化监督议题17项。三是数字监督提升工作质效。贯通省、市、县三级民生实事数字应用场景,通过数据共享和线上培训,实现“线上实时监督+线下实地督导”,有效减轻基层负担,提升监督精准度。
三、构建制度闭环体系,筑牢长效运行底盘
制度机制建设是推动人大党建与业务深度耦合、效能跃升的核心枢纽。市人大常委会机关打造“责任锚定—标准赋能—考核问效”联动保障机制,以制度刚性锻造党建业务“双链融合”的硬核支撑,实现“制度管人、流程管事、数据管效”的治理闭环。
(一)健全责任传导体系,构建“责任闭环”格局。压实“关键少数”履职责任,创新实施“三清单两项目”责任管理模式。制定《机关党委年度重点任务清单》《党支部书记责任清单》《党员履职承诺清单》,建立“党建创新项目”“书记领办项目”双轮驱动机制,实现责任“项目化”管理、“清单式”推进。强化“一岗双责”制度刚性,推行“书记述职+交叉评议”双考核机制。机关党委书记向市直机关工委述职、支部书记向机关党委述职,述职评议结果与年度考核直接挂钩,推动形成“书记抓、抓书记”的履职闭环。
(二)规范组织运行体系,打造“标准示范”标杆。构建“1+7+12”制度矩阵。修订《机关党委工作规则》《机关党支部工作规则》等7项核心制度,完善《“三会一课”质量评估办法》《主题党日操作规范》等12项细则,形成涵盖组织生活、党员管理、阵地建设的标准化体系。通过流程规范、量化考核、动态更新机制,推动党建要求从“纸面”落到实处。创新“四个一”标准化管理,严格落实“每月主题党日、每季专题党课、年度组织生活会、届末党建述职”刚性任务,实现活动记录、影像留存、整改清单“三账合一”全流程追溯,确保组织生活可量化、可评价、可改进。
(三)优化考核激励机制,激发“实干争先”动能。构建“五维一体”考核体系,制定《党建与业务融合发展考核细则》,设置“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业务成效、创新贡献”5个维度、28项指标,以“格式赋分法”纳入机关年度岗位目标责任制绩效考核,考核结果与干部选拔任用、职级晋升、评先评优挂钩。树立“实绩导向”激励机制,常态开展“五比五拼”先锋行动,通过机关大屏滚动公示、经验事迹汇编、媒体平台报道等方式强化示范引领。
四、推进清廉机关建设,厚植勤廉政治生态
市人大常委会机关秉持系统施治、标本兼治理念,全力打造“政治清明、干部清正、作风清朗”的勤廉人大机关。
(一)深化警示教育,筑牢思想防线。构建“理论 + 案例”双轮驱动的教育模式。在“知行人大”讲堂开设“全面从严治党”专题模块,累计开展 10 场专题辅导。创新开展“以案四说”(说纪、说法、说德、说责)警示教育,精选 8 起本地本系统违纪违法典型案例,组织 3 场职务犯罪庭审旁听,2 次赴监狱开展“沉浸式”警示教育,编印《人大系统警示教育案例集》,推动警示教育入脑入心。
(二)创新文化浸润,培育勤廉基因。打造“一廊三区”党建文化带。以百米走廊为载体,构建“党建文化 + 制度内核 + 职能展示”的立体化教育空间。东区为党建文化区,设置“支部风采”“廉政文化”板块,全方位展现机关党建生态;中区为制度内核区,设“五代领导人论人大制度”“75 字宪法宣誓誓词”等板块,彰显人大政治站位;西区为职能展示区,设“地方立法成果”“监督履职清单”“代表风采”板块,全景式诠释人大职能定位。深化“家风助廉”特色活动,开展“传承好家风·争当廉内助”主题活动,组织干部家属参观廉政教育基地,发放 《家庭助廉倡议书》,不定期召开家庭廉政座谈会,着力构建“单位 + 家庭”双防线。
(三)健全监督机制,扎紧制度篱笆。构建“全流程”廉政风险防控体系,修订《机关内控管理制度汇编》,新增《廉政风险防控手册》《权力运行流程图》等7项制度,梳理立法、监督、人事等8大高风险领域、36个关键环节,绘制权力运行“廉政地图”,实施“三色预警”动态监管,累计排查风险点42个,逐一制定防控措施,实现风险防控“全覆盖、无死角”。坚持“四必谈”廉政谈话,紧盯干部任用、岗位调整、职级晋升、家庭变故等关键节点,开展“任前—节前—岗变—家访”四维谈话,切实筑牢廉政思想防线。
(作者:陈公炎,系金华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机关党委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