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附属实验学校高中部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已经走出了一条和谐创新发展之路,是北京市中小学艺术教育(美术)特色校、朝阳区美术特色窗口校、北京市金帆书画朝阳分院基地校。目前,学校拥有专业天光美术画室8个,普通画室4个,美术创作室4个,美术阅览室2个,美术教具室2个;开设素描、色彩、速写、中国画基础、图案基础、美术设计基础、中外美术史和美术作品欣赏等美术专业课程;依托中科院教育资源,为学生建立了美术教学写生基地。同时,学校开设了普通高中全部课程,学生可获得普通高中毕业证书,通过高考升入全国各大美术院校及普通高校艺术系。
固本清源铸传统 无限风光绘人生
学校以发展学生美术特色为龙头,以培育学生学科素养为抓手,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宗旨,以“立德树人”为首要任务,以课程改革为主线,求真务实,踏实推进,稳步提升教学质量,努力实现课堂的高效性。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首要任务,“先学做人再学文化”是我校的教育传统。我们从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做起,培养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开展感恩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进行法制、心理、安全诸方面人格塑造与养成的教育。同时,加强班级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凸显美术班级特色。
如果说学生是校园的主人,那么教师就是学校的灵魂。学校在教师队伍建设、师德建设方面,全力投入:领导全面落实“一岗双责”;教师实行导师带教制。每位任课教师承担2至3名学生的全面指导,包括学生个人成长记录档案、学业跟踪分析、人生规划指导、心理健康指导等;开展班主任论文交流、“我的教育故事”分享活动,教师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这样就营造了良好的全员育人氛围。学校对美术教师和文化课教师严要求、常培训、勤考核、真帮助、多引领。
学生参观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达芬奇手稿展
我校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了各项主题教育活动。 如“弘扬长征精神,实现人生理想”开学典礼暨开学第一课主题教育活动。还有“和谐盛世度中秋,我讲我唱我吟诵”为主题的欢度中秋的综合课程展示活动。 在香郁出炉的月饼品尝中,大家共同诵读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乐趣浓浓,和谐满满。尤为可贵的是,在以上活动中,学校发动学生参与自我创意、自由作画的“我手绘我心”系列活动,让学生在绘画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体会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追求美好的人格品质与精神境界。
美术界有句俗语:“画人画皮难画骨”。风骨,就是精神、意蕴和情调。我们在指导学生绘画时 ,格外关注与强化学生本真的情感介入与境界彰显,这也与我校“有爱才有一切”的办学理念十分吻合。
枝繁叶茂结硕果 为有源头活水来
我校高中部从1997年开始走特色办学之路,创办了高中美术特色班,直至最终形成美术特色学校。我校美术特色教育取得了丰硕成绩:历届美术生的高考录取成绩优异,相当一批学生进入了中央美院、清华美院、北工大、首师大、北京化工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电、中戏、北服、中央民族大学等包括985、211国家工程院校在内的重点艺术院校。近三年来,我校学生在国家、市区举办的各类美术书画、创意制作比赛中获奖超过百人次。
成绩的背后,浸透着师生辛勤付出的汗水,印刻着师生不懈探索的步履。为响应国务院、教育部关于教育教学改革的相关举措,近三年来,学校组织学生写生,考察,游学,师生足迹遍及京冀豫、陕西、福建、云贵等地。学生在校充分学习基础美术的同时,走进社会这本大画册,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感知和体验丰富多彩的人生。学生们画青葱的冀中平原、连绵的武夷山脉、奔腾的壶口瀑布、雄奇的庙宇寺院;画神秘的兵马俑、壮美的雨花台、静谧的农家、白墙灰瓦的徽式建筑。观赏着写生汇报展出的一幅幅虽显稚嫩但洋溢着青春朝气、虽画技尚需提升但充满生活气息和艺术灵性的作品,师生由衷体会到“艺术源于生活”的真知灼见,由衷感谢教育改革带来的生机与活力。
在区级、校级的社团嘉年华活动中,我校组建的社团总是分外活跃、夺人眼球:DIY手工社、国画社、动漫社、色粉社为义卖准备了丰富的展品;学生精心制作的展板和服装上,描画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十二个主题词, “涂鸦社”为学校增添了一抹亮丽的风景:看似平常的角落,成了学生们大展身手的舞台。身边处处有创意,学生们的创作,成为校园环境的重要部分,既拓宽了学生学习渠道,更为学生的美术才情提供了无限的舞台与空间。
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它并不是生活的翻版和备份,而是生活与艺术的完美融合。我校师生还先后参观了清华大学艺术馆举办的“达芬奇手稿·清华大学馆珍藏展”、中国美术馆“2016全国素描艺术大展”、国博巴洛克艺术展、央美毕业季展、轻武器博物馆、石花洞地下岩溶博物馆、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并走进怀柔珐琅厂,体验景泰蓝制作工艺;到中国地质大学珠宝学院游学,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寻找艺术的灵感。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正是以高远的眼光、博大的胸襟、敏捷的行动捕捉到了美术学习的特点,感悟到了艺术与生活、与社会人生的辩证关系,我们才会用鲜活的雨露浇灌哺育中科院附校这棵成长中的“梧桐树”,让它在更广阔的空间茁壮成长、枝繁叶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