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惊】戴红顶挣黑钱!环评师挂靠环保局局长牟私利 环境评估给谁看?
【“戴市场的帽子、拿政府的鞭子、收企业的票子、供官员兼职的位子”,这说的是一些中介机构利用政府权力,在手续、关卡、资质、认证等方面靠行政审批权谋利。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前不久专门指出,要严防以“红顶中介”替代行政收费的现象。而前不久,环保部就率先开始在本系统彻查中介乱象。】
环评业“红顶中介”现象严重
环保部部长:决不允许卡审批吃环保 戴红顶赚黑钱
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环保部决不允许“卡着审批吃环保、戴着红顶赚黑钱”。
3月7日,新任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在全国两会新闻发布会上公开承诺将彻底解决环保系统红顶中介,这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就在陈吉宁讲话的二十多天前,中央第三巡视组公开通报,环保部背后隐藏监管失职和腐败问题。中央巡视组的公开批评,让新官上任的环保部部长陈吉宁毫无意外地把第一把火烧向红顶中介。
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环保部所属事业单位的8个环评机构,今年率先全部从环保部脱离,其它地方的所属环评机构也要分批分期全部脱离,逾期不脱离的,一律取消环评资质。
环评公司背景强大专家称:解决红顶中介问题需行政脱钩
这里中环联(北京)环境保护有限公司,是一家环评机构,坐落在北京市朝阳区。公开资料显示,中环联(北京)环境保护有限公司先后有四位法定代表人。目前的法定代表人谢玉红与2004年在环保部从事财务审计工作的工作人员同名。那么这家公司究竟是不是红顶中介?
中环联(北京)环境保护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8月。2008年6月获得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甲级资质。这位负责人说,公司的业务原本一直经营得顺风顺水并且自己培养了不少环评师。
负责人:我们基本都是自己培养的,也有从外来来的,但是很少,大多都是自己培养的。
不过,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与环保部所属事业单位的其他7家环评机构相比,这家公司无论是环评工程师数量还是经验上都是实力最小的一家。实力最小的公司目前的营业状况如何呢?
负责人:我们去年还算不错的,大概三百来万。。
那么每年的这些盈利又流向了哪里呢?
负责人:我们完全是把这个钱用在我们支撑我们的公益事业,支撑我们的环境维权,还有我们的宣传,我们的国际交流等等这些方面了。
记者:用这部分资金来支持联合会。
负责人:对,我们其实联合会整体就是收支平衡的。
这里所说的联合会,也就是这家公司隶属的中华环保联合会。记者查阅相关资料发现,中环联(北京)环保有限公司的四位法定代表人,李恒远、冯晓星、曾晓东和谢玉红都曾担任中华环保联合会的正副秘书长。现任中环联法定代表人谢玉红也是中华环保联合会副秘书长。
负责人:其实在我们环评这块,是我们一个支持,而且社团成立公司,是允许的。
在联合会的章程中,记者查阅到,中华环保联合会的经费来源首先是会员缴纳的会费。根据入会须知,单位会员5年的会费标准为:主任委员单位30万;副主任委员单位15万;常务理事单位10万;理事单位5万;会员单位1万。
其实,收取会费本身并没有违反民政部对于社团组织的规定。中华环保联合会似乎也并没有什么违规之处。但是资料显示中华环保联合会与环保部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联合会秘书长由环保部任命,组织机构中也有环保部高的官员;2009年9月,审计署公布的环保部2008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审计结果显示,2006至2008年,环境保护部为非财政拨款预算单位中华环保联合会的项目申请财政资金1145万元 (其中2008年545万元)。截至2008年底,该项目已累计支出1137.71万元,结余7.29万元。也许正是这些让环保部下决心,这是脱钩的关键所在。
贾西津,清华大学NGO研究所副所长,多年来致力于社会组织的研究。在她看来,红顶中介的存在,可能会造成不正当的竞争和利益输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