妥协的效果是双重的。在中国的语境中,过去妥协带有一定的贬义。在政治中的妥协往往遭到现实和历史的非议,与刚烈和快意恩仇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实际上,妥协是值得重视的政治手段,是经常运用的政治手段。妥协不一定能达到最好的结果,但往往能避免最坏的结果。我们今天更加重视政治妥协,正视妥协的积极效果。当然,我们也不要走到另一个极端,也要注意妥协的负面后果。在做出政治妥协时,对积极和负面的两个方面后果,都要充分而清醒地估计。不要一味地颂扬妥协,正如不要一味地贬低妥协一样。妥协意味着矛盾解决不彻底,意味着将矛盾拖延下去,意味着接受一个非理想状态的结果,意味着实现目标需要更长的时间、更多的努力。
注释
1~6、9、18、19、20、21、26、27、28、31、35《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05、116、49、88、68、101、49、86、101、96、9、374、293、181、12、36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7、《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下),第1026、984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8、10、12、15、16、32《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下),第984、847、994、1314、1026、972页。
11、24、34《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414、413、312页。
13、14《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9页。
17、25《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上),第430、224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
22、2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5页。
29、30《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页。
33《列宁选集》第一卷,第73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责 编/杨昀贇
【摘要】政治妥协是和平与发展时代的需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需要,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需要,是实事求是思想的体现。邓小平在处理重大的国际事务和国内事务中,将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运用妥协维护了改革和发展的大局。邓小平在处理妥协的原则、条件、程度等方面展现了高超的政治艺术,运用政治妥协推动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在当今中国复杂的局势下,既要善于斗争,也要善于妥协。尤其是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中,要凝聚社会共识,就要懂得妥协、学会妥协,多听对方的意见,多理解对方,多站在对方的角度来看待问题。
【关键词】邓小平 政治妥协 改革开放 凝聚共识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
陶文昭,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与政府、当代政治思潮。主要著作有《信息时代的资本主义研究》、《 电子政府研究》、《现代知识阶层与社会发展》、《组织领导者》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