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原创精品 > 成果首发 > 正文

斗争与妥协:再看邓小平的高超政治艺术

斗争与妥协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既有斗争也有妥协,有时强调斗争有时强调妥协,妥协是斗争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这些都是政治的基本常识。在这个大前提之下讨论妥协,避免在理解上出现偏颇。邓小平是位伟大的政治家,绵里藏针的处事风格表明他将斗争与妥协有机结合在一起。本文讨论的是邓小平的政治妥协,但并不是说邓小平只有妥协,也不是说妥协是邓小平的主要政治风格。

政治妥协:背景与多重含义

《中国大百科全书》把政治妥协定义为“国家、民族、阶级、政党和政治集团之间在利益冲突时,冲突双方通过政治谈判、协商或默契,互相做出让步,以缓解矛盾的一种行为”。妥协是政治中常见的现象,政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是妥协的艺术。政治往往需要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权利的主体与客体之间、新制度与旧传统之间,实行这样或那样的妥协。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政治实践中,也经常需要做出如此的妥协。

中国的政治妥协除了一般意义上的原因,还与当代中国一系列的重大理论和实践相关联。

和平与发展时代需要妥协。究竟是处于战争与革命的时代,还是处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这样的大局判断影响到政治策略的使用。当然,战争与革命时代中也有妥协,和平与发展时代中也有斗争。但是很显然,战争与革命时代更注重于斗争,和平与发展时代更有利于妥协。中国过去基于战争与革命的时代判断,内部“以阶级斗争为纲”,外部认为新的世界大战不可避免,给政治发展和社会发展造成了失误。改革开放后,邓小平依照新的形势对时代做出了新的判断,“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①。“我们把争取和平作为对外政策的首要任务。争取和平是世界人民的要求,也是我们搞建设的需要”②。在国际政治领域,国家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各种各样的矛盾与冲突。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对外开放的进程中,一方面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交往更为频繁;另一方面,也使得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显在和潜在的矛盾和冲突有所增多。如何处理这些矛盾和冲突,邓小平依据时代的变化提出了新的思路,“世界上有许多争端,总要找个解决问题的出路。我多年来一直在想,找个什么办法,不用战争手段而用和平方式,来解决这种问题”③,而“我们中国人是主张和平的,希望用和平方式解决争端”④。邓小平主张,“我们就是要找出一个能为各方所接受的方式,使问题得到解决”⑤,要使各方都能接受,只能是“后退一步自然宽”的相互妥协的方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妥协。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任务,有不同的社会结构,有不同的矛盾,因而在解决矛盾的方式方法上也有所不同。改革开放前,中国总体上对社会发展阶段估计过高,对消除矛盾要求过纯,在处理矛盾方式上过激。在“以阶级斗争为纲”之下,强调敌我对立,动辄消灭、打倒异己的一方。中国改革开放中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承认现实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多元性、复杂性,承认存在利益和思想意识的差别。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长期的,因此,这些差别和矛盾也是长期的。很显然,多元共存就必须包容和妥协,而不是一方去消灭另一方。一般而言,在纯而又纯的社会,相对来说政治妥协少一些。而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政治妥协是必不可少、常常使用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各样的相互冲突的利益团体,通过多种途径进行竞争、合作,通过妥协兼顾各方的利益,从而维系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中国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是与此相适应的。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责任编辑:杨昀赟]
标签: 邓小平   斗争   政治   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