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首页 > 杂志 > 学术前沿 > 第8月上期 总第 31 期 2013年8月15日电子版上线
往期回顾: 查看
二十四个重大问题研究

论中国共产党人的宪法观念与实践历程

摘要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先进的政党,不仅展示了其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卓越能力,而且也具有领导中国人民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胸怀和才干。从建党元勋到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各届党的领导人,都对宪法的制定和实践给予了高度关注,也形成了具有中国共产党之特色的宪法观念。从中国共产党宪法观念的内涵入手,依次对这种宪法观...

捍卫社会主义宪法的权威与生命:驳”宪政姓资”论

摘要 宪政关系全民福祉与政权稳定,推动宪政是现代国家的首要任务。宪政不仅没有“社资”之分,而且对于中国社会稳定和执政党的长期执政意义重大。部分学者宣扬宪政“关键元素属于资本主义而非社会主义”、“是兜着圈子否定中国发展模式”、等论点逻辑混乱,论点荒唐,混淆视听,误人不浅。淡化宪政,只会导致宪法虚无主义,使执政党长期执政丧失合法根基。这明显会侵蚀党的执政力...

当代中国的宪法体制与政治宪法学话语

摘要 中国的政治宪法学是新兴的理论现象,尽管它受到西方理论的影响,但也有其特殊的背景。当代中国的政治宪法学话语值得研究,它提出一种与居于主流地位的规范宪法学不同的思路,它的思考进路有利于透视中国宪法体制转型的真实状况及其面对的困境。在当代中国政治宪法学的理论脉络中,高全喜教授是一位重要的学术人物。本文介绍了高全喜的政治宪法学的核心概念和主要内容,并在此...

中国共产党未来长期执政之基

摘要 宪法乃一国之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依宪治国是新中国民主、法治发展的历史经验总结,也是改革、开放的现实必然。依宪治国的最基本意涵就是完整、严格地实施现行宪法,其意涵的合逻辑延伸就是赖以实施的宪法必须是一部优良的宪法。依照宪法治国能制约权力专横,防止权力腐败,凝聚全民共识,坚定人民对法治发展的信心,给予人民关于未来的良好预期,为执政党提供最坚...

宪法政治:开万世太平之路

摘要 实施宪法政治是中国共产党经过60多年艰苦探索,付出巨大代价后得出的结论。只有励行法治,切实确立宪法政治,才有可能真正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支配,彻底解决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和体制问题。把实施宪法政治与党的领导对立起来,是极其错误的。不依宪治国,不依宪执政,其结果一定是既破坏了法治,也违反了党的根本路线方针政策。我们不仅要谈宪政,而且还要建设宪政...

历史为什么选择,人民为什么选择

摘要 我国宪法之所以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认并规定为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因为它适合中国国情,具有有利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等明显的制度优势。同时,我国宪法的根本政治制度很好地体现了民主形式与民主本质的统一、政体与国体的统一、民主与效率的统一,并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坚持宪法根本政治制度,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

世界宪政文明体系里的“中国色彩”

摘要 宪政中国化在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和全局性的意义,它不仅演绎着中国宪政演变的历史脉络,更昭示着我国社会发展的时代主题与未来走向。对近代中国的宪政命运进行理性反思,可以为今天的宪政建设提供历史的经验与启示。宪政的价值取向与宪政的制度建构是两个层面的问题,只有在对宪政的普遍性意义有深刻领悟的基础上,才能使具体的宪政机制具有更大的生命力和适应性...

国家社科基金成果发布

发达国家环境治理经验的中国借鉴

摘要 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力,关键在于正确认识政府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目前中国文化软实力不强、文化创造力不足的现象,不能简单地认为是由于政府对文化管得太少而造成的。政府不能撒手不管,更不能管得太多、管得太死。关键是要调整好国家和社会、社会和个体的关系,深入反思和清除计划体制的弊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逐步有序地增强社会的自主性和自组织能力,最大程度地激发...

学术大视野

告别文化发展中的“社会园艺”迷思

摘要 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力,关键在于正确认识政府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目前中国文化软实力不强、文化创造力不足的现象,不能简单地认为是由于政府对文化管得太少而造成的。政府不能撒手不管,更不能管得太多、管得太死。关键是要调整好国家和社会、社会和个体的关系,深入反思和清除计划体制的弊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逐步有序地增强社会的自主性和自组织能力,最大程度地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