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内蒙古通辽市霍林郭勒市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经走上了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霍林郭勒是一座典型的“因煤而建、缘铝而兴”的资源型城市,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坐落在这里的霍林河煤田为全国五大露天煤矿之一,是国家亿吨级煤炭生产基地和东北地区重要能源保障基地。为了解决煤炭运输的高成本、劣质褐煤的低燃值等问题,按照内蒙古“煤从空中走”的战略,霍林郭勒开始将煤炭资源转化为发展火电的经济优势。为了解决火电就地消纳问题,20世纪80年代,该市引进了高耗能的电解铝产业,构建起“煤—电—铝”传统产业链,成为我国铝产业重镇。但是,随着资源型城市面临的普遍问题的出现,尤其是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的时代潮流当中,这一产业链已经难以持续,为此,霍林郭勒及时调整发展思路,走上了绿色循环低碳转型之路。
大力打造绿色的铝产业。霍林郭勒市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环境保护,促进铝产业向绿色的方向发展。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提升行动,鼓励企业加快无组织排放技术改造、提高超低排放工程投运率,最大限度减少企业污染物排放。作为国家电投集团的下属企业,内蒙古霍煤鸿骏铝电有限责任公司率先启动了“煤电铝烟气污染物超低排放示范项目”,成为该市绿色科技创新的典范。特别是电解铝烟气石灰石——石膏脱硫脱氟除尘治理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获得中国有色金属行业科学技术一等奖、第三届全国设备管理与技术创新成果特等奖。现在,全市所有火电和电解铝企业都完成了超低排放改造。同时,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水环境综合治理,严格控制工业废水的排放标准,不断提高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
大力打造循环的铝产业。为了解决产业结构偏重而且单一的问题,霍林郭勒从延链、补链、强链上做文章:在产业链前端,加强煤炭资源可持续利用,推进原材料本地化布局;在产业链中端,将铝加工作为重点,创新实现铝加工企业铝水直供全覆盖,显著降低能耗和成本;在产业链后端,做强做大铝精深加工,重点研发和生产铝箔、板带、铝银浆、各类铝挤压型材及铝压铸件等120余个种类的产品。这样,形成了“原铝—铝合金—压铸件精深加工”“原铝—铝合金—型材精深加工”“原铝—高纯铝—铝箔精深加工”“原铝—超细铝粉—高端铝银浆”等纵横交错的产业链,终端产品用于新能源汽车和航空工业产品等高附加值领域的生产。在此基础上,霍林郭勒市加强工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粉煤灰制建材利用率达95%,工业废水回用率超90%,废铝回收率达95%,最终形成了“煤—电—铝—铝加工—固废综合利用”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同时,该市还将工业蒸汽用于发展温室农业和城市供暖,解决了高寒地区冬季的供热问题,并促进了三产之间的能量循环。
大力打造低碳的铝产业。为了响应国家的“双碳”战略和保障能源的多元可持续供给,霍林郭勒利用当地的风光优势,将发展绿电作为突破口,大力发展风电和光伏,将之纳入到电解铝产业的供电系统当中,开始从“电解铝”向“绿电铝”转型。作为霍林河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关键环节,内蒙古霍煤鸿骏铝电公司在全球首创“风光火储多能互补+智能局域电网”电解铝生产模式,吨铝碳排放下降18%。此外,市委市政府还探索“飞地项目”模式,与内蒙古兴安盟科右中旗、科右前旗等周边地区合作发展风电等绿能项目,向霍林郭勒企业供电,同时惠及当地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和民生。随着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落地,碳壁垒将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制约,霍林郭勒向“绿电铝”的转型,不仅为当地绿色低碳转型夯实了基础,而且也为稳定和提升我国铝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提供了有益参考。
同时,霍林郭勒还大抓企业安全生产,大力推进铝产业的智能制造。这样,霍林郭勒坚持以产业的“含绿量”(绿色化)和“含数量”(数字化)协同提升,不断降低企业的“含碳量”和提升发展的“含金量”,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为打造“中国·绿电铝之城”夯实了基础。
坚持科学恢复绿水青山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恢复绿水青山,才能使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霍林郭勒将生态修复摆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多措并举厚植城市治理的绿色底色。
生态修复的科学举措。霍林郭勒市委市政府励精图治,坚持科学修复原则,出台《矿山生态环境治理整改工作方案(2018—2020年)》,加大生态修复方面的投入,按照“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的要求,开启了生态修复。霍林河露天煤矿委托中国环境科学院编制了《一号露天矿排土场生态修复专项治理方案》,矿区建成1座面积2000多平方米的生态修复试验中心,开展气候土壤分析、植被品种驯化、幼苗秧苗培育、苗株移植试验、灌溉设施布设等工作,为矿山修复、城市绿化提供优良植被品种和科学决策依据。在修复措施上,采用“工程措施为辅,生物措施为主”的技术路线,努力打造“自维持、免维护”的自然生态系统;在植被选择上,采取草、灌、乔立体种植的方式,确保实现“先固化土壤、防止水土流失、让矿山绿起来”的目标;在种植方法上,采取嵌缝种植法和全覆盖种植法等技术,保障植被成活率达到95%以上;在工程环节上,实施“覆土整形、供水系统、水土保持、土壤改良、植被重建以及浇灌系统”六大修复治理工程。同时,在生产环节中,严格执行“边开采、边治理、边恢复”原则,实现生产矿山的生态损害与生态修复的动态平衡。在采运储等环节,通过建立穹顶式封闭式煤仓、封闭皮带传输和运输专用通道,实现了“储煤不见煤、运煤不露煤、产煤不散烧”的要求,提升了煤炭产业的清洁化水平。
发挥生态修复的综合效益。霍林郭勒采用“生态修复+”的方式,将“工业遗产”和“矿山遗产”开发为文旅资源,将游牧文化体验、畜牧养殖参观、创意农业和区域景观相融合,探索在修复区域种植大果沙棘、枸杞等经济作物,规划建设园林式景观、配套发展旅游业,形成“创意农业+畜牧养殖+文化旅游”的生态经济模式,使生态修复同样成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重要途径,力求实现生态效益、景观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
经过努力,霍林郭勒生态修复取得良好效果,矿区重现碧草蓝天美景。现在,已经摸索出一些解决高寒地区生态修复难题的有效治理措施,成功将自己打造成为北方高寒地区绿色矿山治理的标杆。2021年1月,生态环境部发布《倾力打造北方高寒地区绿色矿山标杆——内蒙古自治区霍林河煤矿生态修复治理典型案例》,充分肯定了霍林郭勒落实中央环保督察整改、加强生态修复的成效和经验。
坚持发挥好山好水的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建设要以自然为美,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霍林郭勒拥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在蒙古语中,“霍林郭勒”寓意富饶美丽之地。霍林郭勒十分珍惜自己的好山好水,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加强草原生态保护。额仑草原处于科尔沁草原和锡林郭勒草原的交汇处,是内蒙古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原生态草甸草原之一。为了呵护好草原生态环境,霍林郭勒在全市域实行全年全域禁牧政策,大力实施退耕还草,让草原休养生息,恢复草原植被;市委市政府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维护生物多样性;他们将防灭草原鼠害工作纳入草原生态修复整体规划中,构建了“监测预警—生物防控—系统治理”的绿色防治体系。经过科学保护和系统治理,羊草、苜蓿等优质牧草平均高度较之前增加了10厘米。该市将军马场生态保护区作为草原生态保护、修复、治理的重点,运用严格的制度最大程度地减少对草原的人为干预,草原的平均覆盖度已经从2018年的69%上升到2024年的80%,同期高覆盖度占比从62%上升到了76%。同时,霍林郭勒注重发挥草原的固碳作用,打造了20公里生态廊道,种植樟子松等固碳树种80万株,联合内蒙古环境科学研究院启动科尔沁草原碳汇监测,首期10万亩草场预估年碳汇量5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发挥草原保护的经济效益。在发挥草原生态功能作用的同时,霍林郭勒注重以可持续的方式实现草原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霍林郭勒引进了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方资源植物重点实验室选育出的“中科羊草”这一优质牧草进行人工种植,建成2万亩中科羊草种子繁育基地,成为全国目前集中连片种植面积大、人工日常干预少、田间管理成本低、生态修复效果好的中科羊草种子繁育基地,收获的草籽和干草用于市场出售,亩均牧草产品年效益可达1000元左右。负责草原管理的市属企业,还大力种植草木犀、沙打旺、苜蓿草等优良牧草,供周边的牧民无偿使用,营造了和谐的企业和牧民关系,促进了民族团结。
发展草原生态旅游。霍林郭勒利用自己的生态环境优势,结合铝产业大会、文化旅游季、冰雪节等活动,大力发展文旅产业尤其是生态旅游产业,宣传推广草原游、工业游、研学游、红色游、冰雪游,开展了“中国草原婚礼节”“国际半程马拉松”“芍药花节”“环额仑湿地马拉松”等富有霍林郭勒市特色的文旅产业活动。同时秉持“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冬季的“冷资源”转化为旅游的“热资源”,开展了特色冰雪游,为景区“引流”。
创新自然保护地建设。霍林郭勒已经启动了申报国家级草原自然公园的工作。该市在自然保护地建设和管理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早在2017年12月,国家林业局批准静湖湿地为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命名为“内蒙古霍林郭勒静湖国家湿地公园”。
目前,霍林郭勒的原铝产能占内蒙古自治区的45%,占全国的6.5%,综合实力位列中国西部百强县第45位。2024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60亿元,增长6%。霍林郭勒的探索表明,只有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传统资源型城市才能在生态振兴的基础上实现凤凰涅槃,走上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云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