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追光青年
首页 > 中国品牌 > 公司治理 > 正文

助“破产”变“破茧”(暖闻热评)

【人物】获得信用修复证明书的卫云培

【故事】因资金链意外断裂,在江苏无锡打拼的“包工头”卫云培欠下了30多万元的外债。2018年,他被两名工友起诉,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面对巨额债务和信用崩塌的双重打击,他没有逃避,而是和妻子一起在农贸市场摆摊挣钱,偿还欠款。在锡山区人民法院“类个人破产制度”支持下,他按时完成了清偿计划,并顺利通过两年信用考验期。前不久,法院向他发放了信用修复证明书,宣告这位曾经的“失信人”重获信用。

【点评】

起早贪黑,全年无休,只保留最基本的生活费……这样的日子,卫云培坚持了7年,“愚公移山”般地将30多万元的债务全部偿还。卫云培是不幸的,资金链断裂、债务缠身、信用崩塌,每一步都足以让他一蹶不振。但他没有放弃希望,也没有逃避责任,而是选择了一条朴素又艰难的路:摆摊挣钱,一分一厘地偿还债务。7年时间,卫云培用这种近乎“愚直”的坚持,对“诚信”二字作出了生动诠释。

当生活出现裂痕,良法善治成为弥合裂痕的那束光。依据试点的个人破产制度,当地法院认定卫云培符合“诚实而不幸”原则。在全体债权人一致同意下,法院不仅豁免了他部分债务,还豁免了原本需要强制执行的面包车等资产,使其能继续用于进货经营和日常生计。减负担、注信心、留工具,良法善治的托底,助力破产个人加快回归正常的生活。

如今,在我们的生活中,像卫云培这样靠双手重建信用的案例并不鲜见:有人靠送外卖5年还清债务,有人通过承包鱼塘逐步偿还欠款,有人靠代驾工作重新赢得债权人信任……这些案例共同勾勒出一幅“诚信自救”的奋斗图景,也从一个侧面充分彰显出信用修复制度的现实价值。

信用的崩塌或许只需一瞬,但重建却需要漫长的坚持。更为完善的信用修复制度,能够为这一路艰辛铺路架桥。前不久,《关于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意见》印发,对完善信用修复制度作出了部署,强调要“建立健全统一规范、协同共享、科学高效的信用修复制度,鼓励失信主体主动纠正失信行为”。2022年印发的《关于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意见》,也明确提出建立健全信用激励惩戒、信用修复等制度。当法律惩戒与道德自觉形成合力,当社会对信用修复给予更多支持,更多“诚实而不幸”的人能够迎来从“破产”到“破茧”的新生。

也要看到,个人破产制度给诚信履约的债务人创造了重新出发的机会。卫云培之所以得到法律支持和债权人谅解,正在于其多年如一日守诺践行。让信用修复更加顺畅,还需强化“分级分类管理”原则,区分“恶意失信”和“非恶意失信”的边界,严格认定“诚实而不幸”的事实。让制度既有力度又有温度,信用修复才能成为激发人们向善的钥匙,社会信用体系才能更加坚实。

今年1月,卫云培归还了最后一笔欠款,“重担没了,浑身轻松!”贷款开个店,为孩子们攒点钱,拿到信用修复证明书的他已经开始谋划新生活。截至目前,全国已有超过30个地方法院受理了个人破产案件,累计免除债务金额超13亿元。信用修复这一制度创新的施行,有利于帮助诚信履约的债务人重新投入社会经济活动、创造社会财富,也对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大有裨益。当法律既能划底线,又能给出路,社会的诚信土壤定会越来越肥沃。

[责任编辑:潘旺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