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面临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刻。新艺科要汇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业,承担起创造中国文艺复兴的伟大历史使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百年历程中,中国的艺术学科也经历了对世界文化的吸收融合和对传统文化的刷新认知,而今爬坡过坎,百年梦想,呼之欲出,在这样的历史关头,艺术学科被赋予双重使命:既要成为科技革命与文化创新的融合枢纽,又要担当中华文明现代性转化的先锋力量。这种历史定位要求新艺科突破传统学科边界,在服务国家战略与文明重构的坐标系中重新锚定价值维度。具体而言,我们的艺术学科要加入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斗争、伟大工程,必须以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作为我们思考新艺科的依据。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我国人口规模巨大的现实特征,对新艺科人才培养提出了多维度、多层次的特殊要求,这要求对精英主义的传统艺术教育范式进行重构。其核心挑战在于如何在确保教育公平的前提下将超大规模人口压力转化为“创造力人口红利”,以大数量、小规模、集群式创新创造,摆脱西方个人主义艺术创造的理论桎梏,取代精英主义的天才论、灵感论,构造兼容个人创造与集体创新、连续创新的艺术创新创造机制,形成兼具中国特色与世界意义的艺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艺术教育上则要求构建梯度化、差异化的分层培养体系。在基层夯实全民审美素养,通过数字美育平台普及艺术和美育基础教育;在中层培育百万级文化创意产业技术人才,满足文化消费升级需求;在顶层锻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战略型艺术创新人才,解决“有高原没有高峰、有名家没有大师”的痛点和国家重大文化工程中的“卡脖子”问题。这种分层体系既需要职业院校与顶尖艺术院校的错位发展,也依赖社会美育等柔性教育制度的支撑。在文化战略上要形成区域协同培养网络,依据东部技术创新、西部文化挖掘、中部产业转化的区位优势差异化布局,分区域发展科技艺术创新、非遗传承、设计赋能产业的特色人才,避免同质化竞争和重复建设。最终在全民审美提升、国家形象塑造、民生产业升级等各维度形成独特动能,使新艺科成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文化创新的战略支点,为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中国智慧。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新时代的艺术学科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观,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己任,要求我们的艺术人才超越自我表现,在社会运用场景中发现自己的用武之地,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创造自己的用武之地。要在艺术学科的学子中培育服务社会的意识,培养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能力。教学上须通过构建覆盖城乡的美育浸润工程,将公共艺术创作、社区文化空间营造纳入课程体系,培养学生从社会需求中捕捉创作灵感的敏锐度。同时深化艺术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跨学科研究,使学生掌握解析不同群体审美诉求的方法论,在老龄化社会适老设计、儿童友好型城市构建等现实课题中体现艺术的人文关怀。在实践路径上,新艺科需创建“社会需求导向”的创新生态系统。艺术人才培养应建立与基层治理、文化惠民工程联动的机制,开发覆盖公共文化服务、社会美育推广、文化遗产活化的实践平台。这种实践转向要求我们必须大胆重构传统工作室教学模式,重点培育学生在城乡公共空间再造中的协同设计能力,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中的创意策划能力,在社区美育体系构建中的组织协调能力。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我们的高质量发展需要艺术学科创新型人才,要大力发展交叉创新学科,超越文理分科的传统思维,以问题为导向重组课程模块,这种知识重构又需要建立跨院校的“科艺创新联合体”。在产业革新层面,艺术教育应主动对接先进制造业升级需求,建立“双向赋能”的协同创新机制,让艺术想象力的介入成为破解“卡脖子”技术瓶颈的奇兵。让科技与艺术的融合提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度。使艺术教育成为驱动双文明协调发展的战略引擎。同时在社会建构向度,需要形成“全域美育”的生态培育系统。这要求艺术学科超越专业教育范畴,构建覆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终身教育的全民审美素养提升体系。以大规模的社会美育提升全民素养,加快构造学习型社会、创新型社会。艺术人才要参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在工业设计、数字媒体、流行文化传播等领域突破技术和话语权的双重“卡脖子”瓶颈,使高质量发展呈现出技术精进与人文升华交相辉映的中国气派。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们的艺术学科人才必须传承天人合一的中华生态文明思想,在生物圈层重构中确立艺术学科的生态位。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持久战,用生态艺术、可持续设计重构人与自然的美学关系。建立生态优先的创作伦理框架,引导学生深度理解“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生态哲学,将山水画论中的“可行可望可游可居”转化为当代空间营造准则。重构艺术批评标准体系,提倡低碳环保、生物多样性友好、环境友好的创作原则。开发“生态艺术史”课程模块,系统梳理传统造物、造境智慧中的可持续基因,反思不计成本、单向度追求规模和刺激的当代创作惯性。课程体系上构建将仿生学原理、生态材料学、环境心理学等跨学科知识系统纳入艺术学科,让生命教育、自然教育与艺术教育深度融合。同时,有意识地将艺术创作与全民生态意识培育相结合。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我们要增强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构建中国文化话语权,提升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效能,要求我们的艺术人才具有高度的文化自信,良好的全局观。新时代语境下的新艺科,首先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深刻提炼中华文明标识,建立艺术学子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感情和精微理解,通过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话语体系,破解西方中心主义话语霸权;同时要培育艺术学子们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的主动意识,培养“保管员”“守护人”“传承者”“弘扬者”,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超越表层符号挪用和文化消费主义,寻找其在当代场景中解决时代问题的功能。这是守正固本,同时也要以包容互鉴来补中益气。我们的艺术教育要提升艺术学子们文明互鉴的意识,着意提升其学习和消化吸收优秀外来文化的能力,深刻认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和学习能力,是我们的丰富性和不息的创造性的重要根源。要培养艺术学子们应对全球文化博弈的意识形态斗争能力和文化安全意识,有目的地开设文化传播学、跨文化对话等课程,使艺术教育成为塑造文明型国家形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载体。
(作者:邱志杰,系天津美术学院院长、天津美术学院人工智能艺术学院院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