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中国品牌 > 企业党建 > 正文

中国中铁党委:深入践行“三个转变”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发展

2014年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铁工程装备集团考察时,作出了“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重要指示,为引领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11年来,在国务院国资委的正确领导下,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中铁)党委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高举“开路先锋”旗帜,切实把“三个转变”重要指示转化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三个转变”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路径。中国中铁党委始终把“三个转变”重要指示作为推动工作的逻辑起点和源头活水,准确把握其理论要求、时代要求和实践要求,探寻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科学路径。

创新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体现的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突出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作为中央企业,必须站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高度,以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为根本要求,以全面创新推动增长方式和发展路径的持续跃升,推进高质量发展。

质量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不仅体现在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上,还体现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生产效率提升、发展方式转变,以及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方面。作为中央企业,要从追求规模、速度转向注重品质与效益,把提升企业发展质量效益作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和重要保障。

品牌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价值体现。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要求我们在全球市场中不仅要做优质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更要成为品牌价值的创造者。作为中央企业,必须把提升品牌价值作为价值创造的重要载体,打造更多国家新名片,不断增强品牌忠诚度、认知度和联想度,提升品牌溢价能力。

践行“三个转变”为推进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11年来,中国中铁党委认真践行“三个转变”重要指示,企业改革发展党建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为推进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强化自主创新中实现动力变革。把自主创新作为践行“三个转变”的“一号工程”,构建“三级四层”科技创新体系,依托所拥有的3个国家级实验室、21个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等平台,加快突破一批前沿技术、锻造一批长板技术,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攻克了一系列高端装备制造的关键核心技术,盾构产销量连续13年国内第一、8年世界第一,出口至30多个国家。公司的工程高端装备自主知识产权拥有量居行业首位,5项产品荣获制造业单项冠军。2014年以来,公司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37项,詹天佑奖157项,新增专利超3.7万件、占拥有专利数的92%。所属盾构创新团队和高速铁路大跨度桥梁创新团队获首届“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称号。

在推动提质增效中实现质量变革。把提质增效作为践行“三个转变”的重要内容,以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提升夯实企业发展基础。努力把每一项工程都建设成为一流建筑,高标准建成京张高铁、北京冬奥会“三场一村”、雄安站、南极秦岭站等一大批广受赞誉的标志性工程,书写了以中国路、中国桥、中国隧、中国电气化、中国高铁、中国盾构为代表的“中国建造”新纪录。2014年以来,中国中铁荣获中国质量奖及提名奖5项,鲁班奖126项、超过获奖总数的1/2,国家优质工程奖447项、占获奖总数的82%。同时,坚持绿色发展,在30余个省区市投资、建设、运营了一批生态环境、水务环保、新能源项目,环境综合治理能力居行业前列。

在塑造品牌形象中实现价值变革。把品牌建设与价值创造紧密结合,在全球合作、责任担当中积极塑造企业品牌形象,提升品牌价值。持续推进海外经营体制机制改革,市场由2014年的69个国家拓展到100多个,2024年海外营业收入是2014年的2.6倍。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建设了中老铁路、雅万高铁、匈塞铁路、亚吉铁路等一大批标志性工程,积极推动中国技术、中国标准“走出去”,努力把中国建造打造成为全球建造的新典范、国家形象的新名片。认真落实脱贫攻坚和助力乡村振兴任务,2014年以来,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0亿多元,参与104个县、乡、村的帮扶工作,助力数十万贫困人口脱贫。在抗洪抢险、抗震救灾等方面主动作为、勇当先锋,建设3支国家专业应急救援队,多次获得全国应急管理系统表彰。

奋力书写企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中国中铁党委把“创造、质量、品牌”作为新时代企业核心价值观,把持续深入践行“三个转变”、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发展作为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直接体现。

坚定不移用创新创造集聚发展新动能。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充分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争当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排头兵。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依托重点工程,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巩固大跨度桥梁、深海隧道、铁路电气化、高端装备等领域的技术优势,加快人工智能、深部地下空间等前沿领域颠覆性技术布局,提升引领行业发展能力。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布局建设一批中试验证平台,打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中间环节。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传统产业的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细分赛道发展,持续打造专业化竞争优势。

坚定不移用质量提升塑造发展新优势。深入实施提质增效专项行动和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加强经济运行分析,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大力推动经营工作适应性改造,优化布局、完善机制,建强保障体系、提升经营质量。围绕提升增加值、功能价值、经济增加值、战略性新兴产业收入和增加值占比、品牌价值这“五个价值”,兼顾收益性、流动性、安全性,提高优质资产利用效率,做实资产价值,提升资产质量。严格落实质量终身责任制,健全工程质量管理体系,强化建筑物资质量安全全链条管控,不断增加优质产品和服务供给。加强穿透式管理,以财、商、法、采“四融合”为抓手,开展大商务管理再提升三年行动,促进质量与效益高效联动。

坚定不移用品牌价值彰显发展新成效。坚持以提升海外经营质效扩大品牌影响力,深度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积极参建标志性项目和“小而美”的民生民心工程;深度融入属地国别市场,对接所在国发展需求,推进属地化、本土化建设。坚持以塑强全产业链发展优势提升品牌引领力,充分发挥传统主业的技术实力,打造拳头产品,积极在新兴领域谋篇布局,加快强链补链延链。坚持以企业文化提升品牌感召力,将汇聚企业百年红色基因、精神传承和新时代责任担当的开路先锋文化与品牌建设结合起来,以文化自觉增强品牌意识,以文化自信塑造品牌形象,以文化自强提升品牌价值。

[责任编辑:潘旺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