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文化生活 > 正文

深入推进美育浸润行动的实践样本

五四青年节前夕北大校园响起《黄河大合唱》歌声

“演唱时,‘风在吼,马在叫’的呐喊让我仿佛置身烽火岁月,每一句歌词都是历史的回响,激励我们勇担使命。”4月29日晚,一场特别的声乐音乐会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上演。42名“演员”均为北大元培学院在读学生,零基础的他们经过一学期“轻松歌唱”《声乐实践》课程系统学习,走向专业表演舞台,倾情演绎全本《黄河大合唱》、中外艺术歌曲、音乐剧片段以及歌剧《原野》《茶花女》片段,以歌声迎接五四青年节的到来。

1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北京大学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五四运动的策源地,是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高等学府,学校将美育浸润作为“大思政”重要内容,注重发挥优秀文艺作品精神感召和培根铸魂的积极作用,以青年学子喜闻乐见的舞台艺术实践形式,有力推动红色基因的传承。

美育浸润需要大胆探索,需要加强资源整合。作为本科教育改革实验基地,北京大学元培学院构建了独具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围绕“德智体美劳”目标,特别开设40余门书院成长课程。百周年纪念讲堂则依托运行25年来艺术资源积淀,践行“聚光灯下的教育”理念,将艺术舞台向青年学生开放,成为特殊的育人课堂。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引领下,双方于2021年9月推出首门合作课程——“轻松歌唱”《声乐实践》。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中央歌剧院女高音歌唱家、一级演员尤泓斐负责授课,她曾连续14年在北大讲堂举办“艺术之旅”系列独唱音乐会25场,并将歌剧《茶花女》《白毛女》《再别康桥》等经典作品带进北大校园。

演出时,艺术家和观众的身份关系因课程的建立发生了改变,尤泓斐与元培学院学生成为“以文化人”的师生共同体。“轻松歌唱”《声乐实践》课程向学生们传授歌剧欣赏以及声乐演唱技巧,带领学生深入参与专业演出的全部流程。同学们在体验歌唱魅力的同时提升了音乐审美,在“走上舞台、驾驭舞台、享受舞台”的过程中达成默契。该课程也凭借其卓越的教学效果,成为元培学院首门被纳入艺术类通识课程体系的书院课程。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此,课程首次将艺术普及、声乐训练与爱国主义教育深度结合。学生们在尤泓斐老师带领下,通过研读抗战史料、剖析作品时代背景,深入体悟作品精神内核;完整学习《黄河船夫曲》《保卫黄河》等八个乐章,以独唱、多声部合唱、朗诵等丰富的艺术形式,再现中华民族不屈抗争的壮丽史诗。姚立姗、郭思鸣、朱婷钰、王铮等专业艺术家也参与到学生排练指导中。每周二晚间的三学时课程,因师生们全情投入于排练,时常延续至凌晨时分,大家才依依不舍下课道别。

13

演出在激昂歌声中传递中华儿女不屈不挠、保卫祖国的必胜信念。元培学院学生张陶陶在演出后表示,“从不敢开口到自信登台,‘轻松歌唱’《声乐实践》课程不仅让我收获对音乐艺术的热爱,更让我深刻体会到《黄河大合唱》背后的民族精神,领会到传唱经典对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艺术实践成为一场直抵人心的历史对话,让红色基因真正融入青春血脉。

“通过课程,同学们不仅提升了声乐水平与舞台实践能力,了解了台前幕后的演出细节,还结识了志同道合的众多好友。许多同学在观看结课演出或者听到上课同学说起课程之后,也对舞台、对歌唱艺术产生了兴趣,积极选修了这门课。”元培学院住宿辅导员、考古文博学院2023级博士生刘霄作为“轻松歌唱”《声乐实践》课程学员兼助教,切身感受到这门课对同学们深刻积极的影响。

据悉,在前五期课程及汇报演出的良好带动下,本期课程报名人数突破新高。元培学院副院长李泊桥表示,“我们与讲堂在校园内实现了育人资源互补,特别是课程以登台演出作为结课方式,让学生真正实现了心中有爱,眼里有光。”这一合作模式的成功经验,也带动了相关课程的持续开拓。北大讲堂与元培学院此后又陆续开设舞蹈、戏剧类相关课程,未来还有更多课程推广至更多元的学生群体。讲堂艺术教育工作负责人刘述介绍,“让艺术从舞台走向课堂,让学生从课堂走向舞台,这是我们在‘高雅艺术殿堂’建设之外,推动‘素质教育课堂’建设的重要举措。大讲堂艺术实践课程不断扩大合作范围,目前已覆盖声乐、器乐、舞蹈、雕塑、戏剧等多个艺术领域,四年来直接受益学生超过800人。”

[责任编辑:赵光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