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文化生活 > 正文

AI时代的人文素养培育

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席卷全球的今天,教育领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AI工具具有高效性特点,使知识获取的门槛大幅降低。但是,当机器能够替代人类完成知识记忆、分析时,人文素养的培育何以立足,逐渐开始成为当代人文教育需要思考的问题。在人工智能时代,通过分析AI技术对教育场景的重塑,有助于探索一条人文精神与技术理性协同发展的路径。

AI时代人文素养的内涵与核心价值

在AI技术深度介入人类认知与价值判断的当下,人文素养的内涵已突破传统“文史哲知识储备”的单一维度,演变为技术驱动下涵盖伦理审辨、情感共鸣与批判性思维的多维能力体系。技术对人类社会的重塑,使人文素养的边界从个体修养扩展至人机协同的公共领域。一方面,AI工具通过算法推荐、知识图谱构建加速信息获取效率,却无法替代人类对技术伦理的终极追问,唯有具备伦理审辨能力的主体才能平衡工具理性与人文价值。另一方面,生成式AI虽能模仿人类情感表达,但其本质仍是概率模型驱动的符号运算,无法真正理解复杂情感,这种诠释能力构成了人文素养不可剥离的“人性内核”。更为关键的是,AI时代的知识生产呈现“碎片化爆炸”与“跨学科融合”的双重特征,传统“专业化”人文素养范式已显乏力,取而代之的是以批判性思维为核心的元能力。因此,学生需在信息洪流中辨别算法偏见。正是这种多维拓展的人文素养,凸显了其区别于AI的不可替代性。AI可通过神经网络生成诗歌,却无法注入对社会不公的深切关怀。人文素养的独特性在于其根植于人类生物属性和文化基因的“人性化能力”,这种能力在AI时代愈发珍贵。

AI时代人文素养培育原则

人本主义导向。AI时代人文素养培育的首要原则,是坚守人本主义教育立场,在技术应用中始终强调人的主体性地位。当前教育领域或盲目推崇AI的“全知全能”,或固守传统人文教育,拒绝任何数字化介入。这两种倾向都割裂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共生关系。真正的原则应是在“人机协同”中实现辩证统一,要将技术作为认知脚手架,人文素养作为价值导向。教学实践的核心是将AI定位为“认知增强工具”而非“思维替代主体”,使学生在技术赋能下深化而非消解人文思考。人本主义原则要求教育者一方面善用AI突破传统学习边界,同步开展生命伦理讨论,另一方面要警惕技术对人的异化,人文素养培育的本质目标是培养技术时代的清醒者,既能驾驭AI拓展认知疆域,又能批判性审视技术的社会文化影响。  

动态适应性。要强调人文素养培育必须建立动态适应机制,使教育过程与AI技术迭代、社会需求变迁保持协同进化。传统人文教育的标准化课程体系,在AI引发的知识爆炸与技能快速更迭中已显僵化。要注重弹性拓展学习内容,比如说,可以在文学课程融入“生成式AI诗歌创作伦理”模块,要智能调适教学方法,利用学习分析系统实时追踪学生认知轨迹。具体而言,当学生使用情感计算工具研究小说中的情绪表达时,需同步提交工具局限性的反思报告。更具革命性的是“教育数字孪生”系统的应用,通过创建学生的虚拟认知模型,提前模拟不同教学策略对其人文素养发展的影响。这种“预测-干预-评估”的闭环机制,使人文教育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但始终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坐标。  

AI时代人文素养培育

注重技术赋能,革新学习场景。在AI技术的催化下,人文素养培育正从传统的课堂讲授转向沉浸式学习场景。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通过模拟跨时空对话,可以打破传统教学的界限。例如,在现代文学课程中,学生可以借助智能化平台进行互动,不仅可以让学生深入理解文化内涵,更通过情感化情境设计激发共情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沉浸式学习不仅有助于强化知识记忆,更通过多模态感知触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比如说,可以设置“历史人物数字对话”项目,可以利用生成式AI搭建虚拟对话平台,学生可与杜甫、莎士比亚等历史人物“对话”,系统预设人物性格、时代背景与知识库,对话后需提交跨时代价值观对比分析报告。在《红楼梦》鉴赏中,可以通过VR还原大观园场景,让学生以角色扮演模式进入剧情,AI实时生成分支情节,触发情感共鸣后,结合文本分析完成数字化阅读日志。要引导学生实践应用,学生输入关键词至AI工具,生成诗歌意象图与多版本文本,通过对比机器与人类创作的差异,小组研讨“AI能否理解诗歌隐喻”,提升审美判断力。基于此,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的场景革新实质上是将人文教育从“知识传递”转向“意义建构”。  

优化课程体系,实现跨学科融合。AI时代的人文素养培育,亟需打破学科壁垒,构建人文与STEM深度协同的课程生态。以“AI伦理与文学批判”课程为例,学生既需掌握机器学习算法的基本原理,又要运用权力话语理论分析算法偏见。这种跨学科整合并非简单叠加,而是通过问题导向实现双向建构。数据驱动的研究方法进一步推动了人文研究的范式转型。传统文学批评依赖个人阅读经验,而数字人文研究者可通过词频统计、主题建模等技术,从千万级文本中挖掘潜藏的社会思潮演变规律。比如说,学生用Python分析新闻数据库中的性别词汇频率,结合社会学中的理论,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识别潜藏偏见。在实施过程中,建立跨学科团队,比如“文学+计算机科学”,利用主题建模分析小说中的意象演变,可视化数据结果与历史事件对照,形成“技术辅助文学史”研究范式。教师要提供跨学科知识脚手架,在具体实践当中,要求教师从“学科专家”转型为“课程架构师”。这种教育范式不仅回应了技术时代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更重新定义了人文精神的核心价值,要在算法支配的世界中,守护人类独有的意义阐释能力与价值判断权。

转型教师角色,注重能力重构。在AI重塑教育生态的进程中,教师的角色正经历从“知识权威”向“学习架构师”的范式跃迁。传统课堂中,教师的核心职能是单向传递既定知识,但在生成式AI能够即时生成教案、解答疑难甚至批改论文的今天,教师的价值必须转向更高阶的能力,作为教师要基于AI工具的个性化学习路径设计。作为教师要不再执着于知识覆盖的完整性,而是聚焦如何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联结,其核心能力体现为对AI生成内容的审辨筛选、对学习数据的意义解读以及对人性化教育场景的建构能力。这一转型倒逼教师群体向“人文与技术双素养”转变。AI协作式备课系统,教师要使用定制化工具输入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定期参与AI工作坊,学校层面设立“人文科技导师”认证体系,要求教师完成模块培训,颁发跨学科教学资质。“技术验证人文假设,人文约束技术应用”的思维模式,要求教师成为跨学科对话的“翻译者”与“催化剂”,其专业发展路径也从单一学科深耕转向“T型能力”建构。需要注重的是,AI时代的人文素养评价,正突破标准化测试的桎梏,转向贯穿学习全过程的动态认知追踪。基于机器学习的学生画像系统,能够从论坛发帖、虚拟实验操作、跨媒体创作等多元场景中提取数百项行为特征,构建多维能力评估模型。情感共情与社会责任感等传统难以量化的人文素养,如今可通过技术增强型评估得以具象化,这些维度由经过伦理训练的AI模型进行初筛,再经师生研讨共同体深度审议。

AI技术的浪潮不可逆转,但人文素养的培育绝非技术的附庸,而是人类文明存续的根基。生成式AI工具与沉浸式学习场景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共情能力,然而这一路径仍面临技术依赖风险。未来的研究需进一步探索如何避免工具理性对人文深度的消解。技术的终极目标不是替代人类,而是解放人的创造力与精神追求,唯有将人文素养内化为学习力的核心,方能培养出在AI时代既能驾驭技术、又具有高认知能力的人才。

(作者:包君成,厦门市中研国学教育研究院)

[责任编辑:钟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