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和“冢”,因一“点”不同而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家”是生命的开端、生活的希望;“冢”是生命的终结、生活的破灭。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党员干部当摆正“家”和“冢”字的“点”位,守牢做人处事为官的本心,用言行举止影响家庭,用言传身教引领家教,擦亮家风这面镜子。
家庭的“家”,也是国家的“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家庭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落地生根,形成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国事家事相连,党心民心共振。党员干部应管好家人、处好家事,把每个家庭的身边事、贴心事、具体事不断融入事业发展的大事要事,将一项项“问题清单”落实落细成千家万户的“幸福账单”,真正把“修身齐家”落到实处,以实际行动成就“积善之家”,带动全社会崇德向善,凝聚起的“人心齐,泰山移”的筑梦合力。
家庭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修身立德的精神起点,家风家教则是价值观养成的“第一粒扣子”,更是砥砺品行、干事创业不可或缺的精神指针。成长于克勤克俭、崇俭抑奢的家风环境,自会多一份厉行节俭、反对浪费的主动;沐浴着谦虚谨慎、律己以严的家教熏陶,也会多一些手握戒尺、心存敬畏的自觉。党员干部应时时处处事事给家人做榜样,常吹“廉洁风”、常敲“警示钟”,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敢于“唱红脸”,切实做到个人不失范、配偶不失管、子女不失教。持续用严的家教培育好的作风,昂扬向上向善的精气神,干干净净干事创业。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风建设、注重家风传承。不论是孔子庭训“不学礼无以立”,还是诸葛亮诫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抑或朱子家训“恒念物力维艰”,良好的家风感召人向上向善。实践充分证明,家风纯正,民风社风才能正,千千万万家庭有好家风,才能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对党员干部来说,家风不仅关乎一身之进退、一家之荣辱,更关系到党风、政风、民风。必须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将良好家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良好品德融入家庭生活点滴,本分做人、干净做事,以好家风涵养好作风,用实际行动诠释“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
大贤秉高鉴,公烛无私光。“家”字的那一“点”,既是屋檐下的灯火,也是悬顶的戒尺。治国如治家,唯以严正之心守好方寸之点,方能于细微处见山河,牢牢筑起党性堤坝。(宋猛 董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