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八项规定以徙木立信之势,通过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勇气立规矩、正风气,开启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崭新篇章。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更是治国理政的深层根基。抓常、抓细、抓长,作为作风建设的核心方法论,不仅是历史经验的凝练,也是现实斗争的迫切需要,更是实现作风建设从量变到质变的科学路径。
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如同逆水行舟,稍有松懈便会回潮。中央八项规定作为“铁规矩”,其效力不仅在于初始阶段的雷霆之势,更在于十年如一日地持续发力。抓常的本质,是将作风建设融入日常、化为常态,各级党组织要将学习教育嵌入“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等制度载体,形成“理论学习-党性锤炼-实践检验”的闭环机制。只有将作风建设转化为“呼吸般自然”的日常习惯,才能让清风正气在潜移默化中浸润人心,进而形成“无须扬鞭自奋蹄”的政治自觉。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作风建设尤需“致广大而尽精微”。作风问题往往发端于细微之处,需以“见叶知秋”的敏锐洞察,从文山会海的精简、接待标准的规范、监督执纪的尺度等细微处破题,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具象为可感知的行为准则。抓细的要义,需要将作风建设细化为具体标尺,才能避免“大而化之”的形式主义陷阱。抓细需建立“显微镜式”的治理模式,通过制定精细化管理制度和量化评价体系,将责任分解到具体岗位、流程节点,形成可追溯、可问责的执行闭环,实现作风问题精准识别、靶向纠治。
作风建设不能止步于“雨过地皮湿”,而需追求“润物细无声”的长效化。历史经验表明,作风建设的最大风险在于“破窗效应”,若制度约束缺位,则歪风邪气必然反弹。因此,长效化建设需把握双重维度,强化制度刚性,将实践成果固化为纪律条文,形成“带电的高压线”;完善监督体系,通过党内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的立体网络,压缩权力任性空间。正如“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哲理,作风建设需要以钉钉子精神久久为功,才能超越“问题倒逼”的被动应对,转化为“主动作为”的治理智慧。
作风建设是一场永不停歇的自我革命。新时代新征程上,抓常方能积尺寸之功,抓细才可防蚁穴之溃,抓长方能成千秋之业。只有将“三抓”理念贯穿全面从严治党全过程,才能让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真正化风成俗,将作风建设进行到底,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作风新篇。(丁垚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