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文化生活 > 正文

邱志杰:用新兴艺术创作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

迈入新时代,科技与美术的融合为国家形象传播带来新机遇。近年来,人们开始注意到数字艺术、沉浸式体验如何赋能中华文化对外传播。随着VR/AR、元宇宙、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崛起,艺术传播的时空边界被极大拓宽。通过线上数字展厅和沉浸式交互技术,可让海外受众“足不出户”体验中华传统艺术或当代艺术。2020年数字故宫上线吸引了全球网民,这一举措给未来文化传播的新趋势——利用数字技术拓展中国国家形象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也为“云端文化交流”提供了成功的参考样本。借助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中国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更高效地传播自身形象。从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的“冰雪花”数字艺术,到《黑神话·悟空》《哪吒》的大获成功,都在提醒我们人工智能与艺术、游戏、动画等结合的科技手段的新艺术表现形式,在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尤其是针对青年受众和国际受众。

再如,2021年在迪拜世博会上,中国举办了“亚洲数字艺术展”,利用全息投影等手段呈现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文化,引起观众震撼。这一实例显示数字艺术展成为跨文化交流的新型平台,观众可在沉浸式环境中直观感受中国文化符号,强化了情感记忆。

值得一提的是,新技术背景下艺术传播研究的方法也在创新,学者开始关注交叉学科的方法论。例如,将传播学关于受众算法推荐的理论应用于文化传播,探索数字环境中海外受众对中国文化产品的接受度分析。这些探索有助于构建适应新时代的国家形象传播策略。总之,新兴科技与艺术融合领域的研究拓宽了国家形象国际传播的视野,代表了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当前,新兴艺术变现形式在国家文化输出矩阵中依然处于较为边缘的地位,我们送出去的,大多数还是更传统的文物、油画和雕塑。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数智化浪潮正重塑艺术传播格局,动画、游戏、虚拟现实等新兴媒介在庆典、商业场景中的潜力亟待释放。我们在“讲好中国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中,需要重视新媒体艺术家、游戏设计师等新兴领域创作者的参与,将其纳入国家形象传播体系。同时,加强自主可控的国际传播平台建设,构建属于我们自己的科技艺术节和科技艺术奖项平台,才能有效提升中国的全球话语权。 

(作者:邱志杰,系天津美术学院院长、天津美术学院人工智能艺术学院院长)

[责任编辑:钟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