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最新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12月,我国60岁及以上非网民群体占非网民总体的比例为46.8%。从年龄段分布来看,60岁及以上老年群体已经成为非网民的主要群体。随着AI时代的来临,ChatGPT、Deepseek、文心一言等大语言模型聊天机器人在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日益得到广泛应用。与此相应,将大语言模型接入语音助手成为各大电子设备生产商的共同选择。但2024年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仅有10%的老年人很好地了解如何使用这类技术的相应功能。这个数据折射出更深层的认知断层——当智能语音助手深度嵌入家电、医疗、金融等民生领域,老年群体不仅面临具体的操作障碍,而且面临显著的技术认知剥夺风险。当前,全国二级及以上医院正在全面推进落实“互联网+医疗健康”10项服务30条措施。这已经或将给众多患者特别是年轻人带来了更加便捷的就医体验和更加优质的就医服务,但对老年患者而言却可能构筑起新的就医屏障。老年群体面临陷入双重困境的现实风险,既被排斥在数字主流之外,又不得不面对各种生存必需服务的数字化转型。人们不免担心,AI技术是否正以“进步”之名,将2.8亿老年人推向系统性社会排斥的边缘?无论如何,我们必须正视的是,技术革命的加速度很可能会撕裂代际数字生存权,智能时代的社会包容性正在经历严峻的考验。
AI技术对老年群体的三重排斥
一是物理层排斥。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指纹磨损、虹膜浑浊、皱纹增多,面部特征容易发生变形等生理特征变化,常导致身份认证失败。现有AI模型训练数据多基于青年群体,老年生物特征样本不足。部分老年人存在视力、听力等身体机能方面的问题,在进行人脸识别认证操作时容易失败。语音交互中的方言识别率不足,也导致部分老年人与AI客服进行沟通时难以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需求。
二是认知层排斥。生成式AI依赖自然语言指令,需要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但老年人常使用模糊表达。生成内容相对冗长或包含专业术语,老年人需自行删减或追问细化,但缺乏操作技巧,这对部分老年人来说也是一个挑战。更重要的是,算法推荐会导致老年人的“数字迷失”。AI时代网络环境的复杂程度日益提升,大量的虚假新闻、诈骗信息、广告等内容充斥着整个互联网,导致老年人难以分辨信息的真实性。这不仅限制了他们日常生活的便利性,也影响了他们与社会的互动和交流。
三是制度层排斥。随着公共服务的日益AI化,线下服务逐渐削减,若缺乏适老化政策的弥补和制衡,“技术赋能”很可能异化为“技术弃老”。相关调研数据显示,三甲医院窗口中,85%被自助机所取代,而超出60%的老人却不会使用扫码挂号技术。当前金融机构普遍推行的智能化、数字化金融服务,与老年人的传统使用习惯大相径庭,也让老年群体产生了较大的心理落差。
构建“适老AI”生态体系
技术适老是推动老年人融入AI时代的关键一环。软件绿色联盟发布《移动终端适老化评测标准》,推动针对老年群体的服务从“智能”到“智适”。小米手机的“银发模式”,通过跳出单一感官优化的传统思路,根据“触感锚定操作安全”“语音弥合表达鸿沟”“视觉重建信息秩序”的三维融合,重构老年人数字生存体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抖音的算法包容性改造推出了“长辈模式”,对原抖音APP的繁多功能进行了精简和优化。通过缩减大部分冗长功能,简化了页面结构,降低了老年用户的学习成本。
智能监护和数字陪伴在打造适老AI体系中可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对于有行动障碍或发生跌倒事故风险较大的老年人而言,通过穿戴智能设备等产品和技术,可以降低老人跌倒伤害的风险。当老年人无人看护时,智能设备可自动监测到报警需求,进而帮助拨通紧急救助。在强调情绪价值的当下,数字陪伴成为AI时代的热门话题。
代际协同也在适老化社会建设中起到积极作用。比如,可通过全民参与的“反哺工程”,助力老年人融入AI时代。上海曹杨新村街道率先启动“数字伙伴随身陪”场景建设工作,通过一对一答疑帮办、面对面贴心指导,携手“家门口的会客厅”、社区共建单位资源等举措,弥合数字服务“使用沟”、数字技能“知识沟”、数字产品“接入沟”。家庭支持更是尤为重要,比如,孙辈为祖辈精心制作和细致讲解AI使用手册,能显著提升老年人对AI产品的使用意愿。
协同路径:AI发展需要“慢变量”
立足当下,面向未来,我们可从技术设计伦理、政策制度兜底、社会协调构建、重塑人文关怀四个方面来共同帮助老年人融入AI时代。一是在技术设计伦理的层面,企业可以开发“银发测试员”岗位,强制适老化标准,打造包容性交互设计;二是在政策制度兜底的层面,政府设立“AI适老化改造补贴基金”,规定公共服务必须保留线下渠道,保证服务双轨制;三是在社会协同构建的层面,引入科技公司参与社区数字基建,组织社区志愿者以及家庭成员进行适老化培训。同时,激活老年群体内生力量,培训老年人对AI产品的接受度和使用熟练度,推动社会资源向老年群体倾斜;四是在重塑人文关怀的层面,要避免将技术能力等同于社会价值,尊重老年人非数字化生活方式的选择权,弘扬“数字包容”的理念,进而在全社会形成“技术发展不应以牺牲弱势群体为代价”的广泛共识。
未来展望:让技术带着体温前进
当年轻人享受着算法推送的精准服务时,老年群体却在智能门锁前茫然无措;当元宇宙重构人类社交时,无数白发身影正被困在“扫码时代”的孤岛。在21世纪的今天,技术的进化史不应成为弱势群体的淘汰史。我们在高度重视技术效率目标的同时,也要赋予技术以人文关怀的温度。真正伟大的技术革命,从不是冰冷算力对脆弱肉身的碾压,而是用创新光芒照亮每个生命褶皱的温暖征程。
(作者:杨飞龙,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党委副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