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文化生活 > 正文

蒙古族音乐人吉亚图:以马头琴为弦,谱写草原的灵魂乐章

从牧区少年到“马头琴诗人”:艺术之路的觉醒

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四子王旗草原上,吉亚图的童年与马头琴声相伴。他的音乐启蒙源于父亲那把用马尾弦与松木制成的马头琴,琴声里藏着草原的风声、马蹄的节奏,以及游牧民族对自然的敬畏。少年时期的吉亚图便展露天赋,14岁即登台演奏。

1

2001年,他以千人马头琴合奏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这一壮举不仅让世界看到蒙古族音乐的磅礴力量,也让他意识到音乐传承的使命:“马头琴不只是乐器,它是草原的呼吸,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密码。” 此后,他多次代表中国参与国际文化交流,足迹遍布新加坡、韩国、法国等地,用琴声架起文化对话的桥梁。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创新中的文化坚守

吉亚图的音乐风格兼具传统底蕴与现代张力。他擅长将马头琴的苍凉音色与流行音乐元素融合,如翻唱齐秦的《北方的狼》,以马头琴替代电吉他,赋予歌曲草原的野性与孤独感,被网友誉为“最草原的摇滚改编”。2014年,他作为韩磊的助演嘉宾登上《我是歌手》舞台,用一曲《鸿雁,走四方,向天再借五百年》让马头琴的悠扬穿透荧屏,成为当晚的“灵魂之声”。  

1

对于传统音乐的现代化转型,他坦言:“创新不是颠覆,而是让年轻人听懂古老的语言。” 他创作的《马头琴恋曲》以电子节奏为底,穿插呼麦与长调,既保留蒙古音乐的基因,又注入现代律动,成为草原音乐节的经典曲目。  

传承者与播种者:让琴声在下一代心中生根

吉亚图深知,马头琴的传承需要“从娃娃抓起”。2018年在央视《星光大道》的舞台上,他带领30名牧区少年合奏《走马》,稚嫩的手指与沧桑的琴弦共鸣,演绎出跨越代际的文化接力。

“孩子们的眼睛里有光,那是草原的未来。”他说。如今,他的学生中已有数十人考入专业艺术院校,更有少年乐团登上国际舞台。在他看来,传承不仅是技艺的传授,更是“用琴声唤醒他们对土地的热爱”。

匠人精神:琴弦上的生命哲学

吉亚图对马头琴制作工艺亦深有研究。他推崇纯手工制琴:“机器打磨的琴身再精致,也少了温度。手作的每一道划痕,都是匠人与木材的对话。” 他收藏的一把百年老琴,琴身斑驳却音色浑厚,被他视为“会呼吸的历史”。  

1

对于马头琴文化的未来,他充满信心:“草原在变,但琴弦上的灵魂不会变。我们要做的,是让世界听见蒙古族的‘心音’。”  

1

对话吉亚图:草原音乐的时代命题

问:您如何看待马头琴在当代音乐中的角色?

吉亚图:它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在流行音乐充斥耳膜的时代,马头琴的质朴反而成为一种稀缺的美。我尝试用它与电子乐、交响乐对话,证明传统不必固守边缘,而是可以成为主流中的清流。  

问:您最大的心愿是什么?

吉亚图:建一座草原音乐博物馆,收藏散落民间的古老乐器、乐谱和口传史诗。文化的根不能断,我们要让后人知道,他们的血液里流淌着怎样的旋律。  

结语

吉亚图用半生时光,将马头琴从草原的符号锤炼为世界的语言。他的故事,是传统与现代的和解,是匠人与艺术家的共生,更是一个民族用音乐书写的史诗。正如他所说:“琴声响起时,草原便没有边界。”  

(2025年2月27日于深圳后海)

[责任编辑:李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