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我国人口流动新趋势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摘要】人口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要素资源。人口流动与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改革开放后,东部沿海地区优先发展,我国人口大规模“自西向东、自北向南”流动。近年来,我国人口出生率与自然增长率持续走低。在新的人口形势下,人口尤其是人才成为各地争夺的重要资源,人口流动也出现了向中西部省会大城市回流的新动向。中西部省份与其省会城市,不断集聚创新产业和人口,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亮点。要积极引导人口合理流动,优化人口环境,利用好新的人口红利,推动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人口流动 生育意愿 区域经济 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

人口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和出发点。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国人的生育观有了较大变化,少子化甚或无子化家庭在中国越来越常见,在多重因素影响下,我国人口出生率下降。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2年末全国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14117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了85万人,是61年来我国首现人口负增长。尽管国家及时调整完善人口生育政策,放开了二胎和三胎的生育,但人口出生率依然较低,2022年全国人口出生率6.77‰,连续3年低于1%。

中国人口形势发生新变化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过去40多年取得的辉煌成就,是改革开放推动的创新与发展,也是中国庞大人口与供给充足的劳动力对经济增长支持的结果。作为后发国家,中国用好了比较优势、人口红利和改革开放的制度红利。随着我国逐渐迈向中等收入水平国家,中国也开始遭遇发达国家经历过的人口出生率下降、人口老龄化加速等问题;相比发达国家在富裕以后进入老龄化社会,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来得较为迅猛。“未富先老”成为中国社会面临的重要挑战,养老压力和适龄劳动人口供给不足压力日益增大。

事实上,我国的人口下降很早就出现了端倪。从进入新世纪20多年的人口增长趋势看,2001-2015年我国人口的出生率呈现一个基本稳定的走势;由于人口死亡率比较稳定,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出生率变化呈现同步的稳态走势。2016年开始实施“全面两孩”的生育政策,当年的人口出生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现一个小的高峰,但自那以后我国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都下跌较快(参见图表1)。

图表1

当然,人口下降并不意味着经济一定衰退,如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就越来越富庶。因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虽然人口出生率下降,但人们的受教育程度、职业技能、健康状况等人口素质大幅提升,这有助于人口与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并支持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

从人口流动上看,中国也出现了一些新特点。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实施的是东部沿海地区优先发展战略,在当时的情境下,这有助于我国人力资本、技术条件与经济空间结合的效益最大化。相应,我国人口亦一直呈现“自西向东、自北向南”的流动——“孔雀东南飞”。按照理论上的预想,随着经济的发展,有望实现技术从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内陆的地区间转移,人口流动也会趋于均衡合理,地区间差距将因此而缩小。然而,现实中效果并不理想,这段时期沿海地区优先发展,但技术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扩散比较有限,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状况并没有显著改善。

近年来,在新的人口形势下,人口尤其是人才也成为了各地争夺的重要资源,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人口空间布局的优化。工业化时代特别是后工业化时代,人口作为生产力和消费的力量,一定程度上人口的规模决定或代表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体量和实力。正因如此,近一个时期,国内一些城市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抢人大战”,意在成为人口净流入之地,助推其经济的规模增长和创新。“抢人大战”可能会出现类似一些地方招商引资竞争的乱象,但总的来说,促进了人口新的流动,也是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适应。今天人口流动与经济社会发展出现向中西部省会城市和中心城市集聚的新动向,体现我国人口空间布局逐步优化,对于构建新发展格局和促进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人口流动新趋势与中国区域经济新动向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施东部沿海地区优先发展战略,就是为了让东部沿海地区先发展起来、先富起来,然后带动中西部落后地区发展。早期的东部沿海地区优先发展,到后来的东中西部地区的梯次开发,再到新世纪中国区域经济实施主体功能区分类开发,都是为了实现中国经济由不平衡发展到平衡发展的转变。人口也伴随着区域经济发展发生着变动。

全国各省份人口变动与人口流动新趋势

区域经济增长需要产业和人口集聚的支持。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由来已久,统筹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意义重大。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也是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回应。构建新发展格局,可激活中西部地区广阔的市场空间,让其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人口和资本向中西部地区回流,给中国内陆区域经济增长带来机会。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2年全国人口数据显示,在全国31个省份中,共有18个省份2022年常住人口实现增长,另13个省份常住人口下降。相比2021年15个省份常住人口实现增长、16个省份常住人口下降的事实,中国人口在不同省份区域间的分布流动正发生新变化。在常住实际人口增长的前十大省份中,除长三角的苏浙皖外,其余全是中西部省份,如湖北、江西、贵州、宁夏、云南,还有海南和广西(参见图表2)。当然,近几年中国人口在不同省份区域间的流动趋势是更趋于平衡。而2022年经济和人口第一大省广东常住人口首现负增长(-27.2万人),这既有产业向外转移、人口向中西部地区回流的原因,也与广东省内发展不平衡、区域经济与城市发展水平差距悬殊有较大关系。除广州、深圳都市圈吸引人口外,广东其它地区相对缺乏人口吸引力,粤北欠发达地区更是难以吸引外来人口。

图表2

从总体上看,省域人口流动总体格局,依然呈现“西部向东部、北方向南方”流动,也就是中国人口流动“孔雀东南飞”的大势没有改变。但近几年我国人口出现向中西部省份回流却是不争的事实。当聚焦到中国省会城市和大城市人口变动时,会发现以城市为单位的人口流动表现出更明显的新特征,那就是人口流动不再一味追捧“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而是开始更多地选择去往“新一线”或二线城市。这些新一线或二线城市所在的中西部省份,如四川、江西、贵州、山西、湖南、甘肃、宁夏、湖北等,近几年其经济增速已经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西部省份与其省会城市近年在人口流动、经济增长上的变化,体现了中国区域经济开始向着更加协调发展的方向迈进。

内陆省份经济增长强劲正重塑中国区域经济格局

2022年全国GDP增速为3.0%,对于常住人口实现增长的18个省份,除了江苏、海南、青海、广西、贵州、四川、重庆的GDP增速低于全国增速,其余实现人口正增长的省份其GDP增速都高于全国GDP平均水平。2022年疫情频繁阻断生产,湖北依然取得4.3%的GDP增速,这是在2021年12.9%的GDP高增长上的增速,是湖北经济走出疫情阴霾,作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崛起的结果(参见图表2)。江西、福建2022年取得4.7%的GDP增速并列全国省份最高,湖南、甘肃取得4.5%的GDP增速,山西和宁夏分别取得4.4%、4%的GDP增速,中原大省河南顶住经济下行压力实现了3.1%的GDP增长。但海南2022年的GDP增速却只有0.2%,低于2021年11.2%的增速,海南主要发展国际旅游和自由贸易港,受疫情冲击比较大。疫情防控优化调整后,旅游“热风”已席卷海南,海南经济企稳回升。

其余13个人口下降省份,包括东北三省和北京、天津、河北、山东,中部的河南、湖南,以及西部的西藏、新疆,外加东部的上海和广东。上海、广东2022年人口净流出,使得2022年中国人口流动的区域结构发生了新变化,但总体上中国还是呈现人口从“西部向东部、北方向南方”流动的特征。山西、江西、湖北、贵州、广西、甘肃、内蒙、四川、云南、宁夏、重庆、青海等这些内陆和西部省份,人口转为净流入且经济增速大都跑赢全国平均增速,有几个省份经济增速这几年更是一直位居全国前列,反映了中国区域经济更趋协调发展的态势。2022年受疫情影响,各省份GDP增速较弱,吉林、上海更是出现负增长;但江西和福建、湖南和甘肃、山西位列全国经济增速前三甲,这经济增速五强省份有四个在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和海南的经济快速崛起,说明中国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空间正在形成,人口流动新趋势正在塑造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新格局。

中西部地区的崛起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中西部地区通过强省会战略,不断发力人才引进、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形成中西部地区新的产业高地、人才高地和技术高地,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注入了区域创新发展新动能。

内陆“新一线”城市人口加快流入,形成区域经济新增长极

2022年“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人口增量进一步放缓,北京、上海人口负增长;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更多的中西部省会城市、中心城市,人口在增加。2021年有14个“新一线”城市或二线城市人口增量超10万人,中国人口向中西部省会城市、中心城市回流,布局更趋均衡。2021年城市人口增量排前十的城市分别是武汉(120.1万)、南昌(28.25万)、成都(24.5万)、杭州(23.9万)、西安(20.3万)、长沙(17.85万)、青岛(15.1万)、济南(13.36万)、郑州(12.52万)、宁波(12.4万)。而2022年十大人口增量城市榜只有一个变化:合肥取代了宁波(参见图表3)。这十大城市除了杭州、合肥是长三角城市,青岛和济南是东部沿海省份的城市,其余都是中西部大城市,凸现了中国人口流动由过去扎堆集聚于东部沿海和四大一线城市,转而向中西部内陆省会大城市回流集聚的新均衡布局趋势。

图表3

从经济上看,十大人口增量城市中的成都、武汉、杭州,都已跻身中国城市GDP十强之列,2022年成都的GDP已经跨过2万亿大关,武汉和杭州也接近2万亿;长沙和郑州排名中国城市GDP第15、16名,与2021年的排位相同。出于强省会城市人口与经济集聚功能的释放,长沙和郑州GDP也都已经迈过万亿大关;紧随其后的省会创新城市合肥、西安,发展成绩也较为突出,也进入中国城市GDP万亿俱乐部。2022年合肥GDP名义增速5.24%,人口增量16.9万;西安GDP名义增速7.47%,人口增量高达12.29万。中部省份江西的省会南昌,与GDP万亿俱乐部还有不小的差距,GDP总量还需要突破。然而,南昌2022年GDP名义增速高达8.31%(2021年15.74%),且人口增量10.06万,经济增长强劲,兼以人口净流入的加持,南昌跨入GDP万亿俱乐部只是时间问题。

图表3中反映的2022年厦门、福州和石家庄经济高速增长,显示我国区域经济南北分化的形势正开始出现缓和的苗头。石家庄经济增速的上升,也显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性。福建在东部沿海省份中经济逆势崛起,也说明回归实体经济才是发展之道。

强省会城市引领中西部地区人才驱动创新发展

中西部地区的省会大城市在强省会战略推动下,都走上了以人才驱动创新资源集聚的城市与区域发展道路。

人口流入加持的武汉,高新技术企业稳步增加。新一线城市武汉,作为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心城市,近年来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尽管受到疫情严重冲击,但在这几年中武汉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数连年翻番,截至2022年武汉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1.2万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据GDP比重超过27%。高新技术企业的增加,伴随着更多的人才需求,而武汉是中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最为丰富的城市之一,这为武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带来了充裕的人力资源供给。湖北省和武汉市重点打造的光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等三大万亿产业集群建设,促成了武汉一批新兴产业的加速发展,相关产业集聚又带来大规模人口净流入。武汉2021年人口增量高达120.1万,比第二位的南昌(28.25万)要多出90多万;2022年武汉人口又净增加9.01万,2017-2022年连续五年实现人才净流入,这也为武汉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提供了活力。

长沙作为中部省会城市,近年来高端人才汇集,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增长,中高端人才净流入稳居全国前三,2021年新增人口超17.85万人,在全国位居第六;2022年新增人口超18.13万,稳居全国城市第一。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长沙常住人口数1004.79万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的704万人相比,增加300.69万人,增长42.71 %。近几年长沙人才(拥有大专以上学历人才)净流入占比稳定,人才总量由2017年的110万增至2021年280万,中部省会城市长沙人才集聚显著,高精尖人才集中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比例高达95%。

在高端人才汇集之下,长沙努力打造中部IT 产业高地,推动互联网产业生态繁荣,支持软件产业、高端智造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落地。为推动创新发展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聚集,推出了《长沙市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目前看来,长沙三年行动计划进展良好,先进智造带动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2022年长沙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3%,增速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长沙积极构建良好的人才生态系统,吸引高端人才,为高校优秀毕业生的创新创业,提供了除“北上广深”之外的一个新的选择。

近年来,合肥积极打造科创之城,推动创新产业集聚。新近加入长三角经济区的中部大省安徽,给外界的印象一直是一个农业省,其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与其邻省江苏省、浙江省相比存在差距。作为中部大省安徽的省会,合肥积极开创城市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共成长的氛围,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创新平台的作用,瞄准科技创新发力城市经济发展,努力打造创新产业和人才集聚的科创之城。2021年安徽省人口净增加只有8万人,而合肥市净增人口就有9.5万人,2022年合肥净增人口16.9万人,位列全国城市前三甲,安徽的创新创造活力很大程度上集中于强省会城市合肥。合肥创新发展的经验,在于科创与产业的深度应用融合,在于人才引进和精准招商。合肥是中国新能源汽车研发与生产集聚地,是世界最大的平板显示器生产基地和186家集成电路企业的存储产业基地,还是以科大讯飞等企业为代表的“中国声谷”。科创与产业的良好结合,使得合肥对人才有了更加包容的吸引力,未来合肥的人口净流入还可能会不断增加。

成都是西部大省四川省省会,近年来发展迅速,已在多个方面具备独特优势,城市能级得到提升,空间布局更加优化,产业体系更加完备,创新活力彰显。成都人力资源丰富、营商环境较好、生活品质宜居,为其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成都市围绕生物医药、电子信息、人工智能、都市农业与食品等构建重点招商产业链,2022年引进重大项目378个、总投资7237.59亿元。成都日渐成为带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中国中西部重要增长极。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于洪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