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大国新村:沿着总书记的足迹】以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

大国新村文章配图

编者按: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而要实现共同富裕,乡村振兴是必经之路。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市根子镇柏桥村考察调研时强调,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在共同富裕的目标指导下,如何更好地实现乡村振兴?今天,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研究员胡仙芝为我们分享如何围绕共同富裕目标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经验分享】

浙江省金华市李祖村:品牌赋能 携手奔向共富路

1701049695823

李祖村共富村晚活动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后宅街道李祖村考察调研。他指出,“李祖村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是浙江‘千万工程’显著成效的一个缩影,要再接再厉,在推动乡村振兴上取得更大成绩。”

近年来,李祖村试点职业经理人运营模式,打造“有礼的祖儿”村庄品牌IP,联合创客开发“有礼的祖儿”小程序,举办共富市集、共富村晚等各类精彩活动。如今的李祖村,山绿、水清、路净、人和成为村庄风貌最亮眼的成色,高效生态、产业多元、品牌经营成为产业振兴最显著的特色,上下同欲、共创共赢、奔向共富成为乡村发展最闪耀的底色。

上海市崇明区瀛东村:垦拓不息 建设共同富裕“先行村”

1699924462924

鸟瞰瀛东村

2007年4月,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来到瀛东村,他对一起调研的同志说:“这一路走来,我对崇明岛有了深刻的印象,崇明的发展理念很好。要按照建设生态岛的思路,认认真真做下去,只要认准了方向,就不要动摇。”

自此,瀛东村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打造“吃住游”一条龙服务项目的度假村,进行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成立了瀛东经济合作社。村民成为了村集体企业的股东,每年可享受资产分红、养老金发放、口粮补贴、年货及免费体检、合作医疗等。集体收入大幅增长,村民福利节节攀升,走出了一条“集体经营,共同富裕”之路。

【专家解读】

作者: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研究员 胡仙芝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并提出了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美好蓝图。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既包含密集的城市人口,也涵盖了广大的乡村人口,包含着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农民的富裕。我们必须多管齐下,抓好乡村振兴中的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五大抓手,围绕共同富裕目标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多措并举推进乡村产业振兴

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加强政策供给。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生产资料改革,促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实现生产的集约化、精细化和现代化,同时通过破除土地要素交易壁垒,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凝聚和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构建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农业企业与小农户建立契约型、分红型、股权型等合作方式,让农业具备持续增收发展的利益格局,获得发展的动力。

坚持高质量发展,促进农业优化升级。首先,积极促进农业质量升级,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农产品的需求,适应经济发展中的消费升级需求,完善农产品的安全质量标准,建立质量监控体系,以提高农产品质量,保障食品安全。其次,各地区可根据比较优势,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培养更多的地方特色名优特产品。再次,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田水利建设、能源传输、农产品流通重点设施建设、商品粮棉生产基地等设施,不断完善包括农业教育、科研、技术推广和气象预警等保障和服务体系,实现农产品贸易便利化。

探索农村农业产业融合新模式,助力产业融合发展。这些年来,我国各地在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中出现了多种成功而有效的发展模式。有的通过构建农业全产业链的产业链延伸模式,延展了“绿色有机种养+农产品精深加工+有机肥气循环利用+直播电商+生物科技”等农业全产业链;有的与农业文化、农业观光、农业旅游等相融合,实现农业产业的功能拓展;还有的通过采用新技术,打造新产品新品牌新文化;有的甚至实现多业态复合叠加,产业和城镇化的融合。这些新的成功模式都有利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推动现代乡村走向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

以数字乡村建设为抓手,促进城乡产业融合发展。一是用数字化技术改造农业,着力建设智慧农业。让城市二、三产业的先进技术、管理模式、发展理念快速流入乡村,开发乡村多重功能和价值,推动特色农产品、村庄田园、传统工艺与制造业、旅游业、服务业融合发展,实现城乡产业结构优势互补,形成农业提质、产业增值、农民增收的共赢格局。二是推进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健全产业融合社会服务功能,打破城乡企业间、市场间、农户间的信息壁垒,实现城乡公共信息资源共享,提升农村投资生产销售等整体绩效。三是在乡镇乡村加快普及“互联网+政务”新模式,重构多部门协调共促产业融合体制机制。联通基层治理部门信息资源数据库,开通产业发展业务绿色办理通道,实现网络办理、少跑快办,提高行政效率。

不拘一格使用人才,综合施策推进乡村人才振兴

贯彻落实国家人才规划和战略,为乡村振兴培育带头人。农业农村部印发了《“十四五”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专门开展了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通过开展定制化、体验式、孵化型培育,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变为“领头雁”。各项政策的配套支持,为广大乡村带去一些创业创新项目,通过发挥带头人示范引领作用,辐射带动广大乡村农民走上兴农富农、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

有针对性地培养乡村专门人才,提高人力资本质量。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关键在教育,通过教育培养优秀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绿色农业带头人、乡贤人才、农业职业经理人等,从而形成乡村振兴的主体力量。当前,要通过现代技术开展大规模的农村人才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通过信息化手段把农村科技培训班、职业农民培训班办起来,办出实效,以满足农业人才的培养需要。

多方引才,吸引各界优秀人才投身乡村振兴事业。一是大力吸引人才回归乡村创业创新。各地要因地制宜,从本地资源和区位特点出发,发展适合回乡人员投资和建设的项目,吸引人才回乡干事创业。二是吸引更多的优秀企业家到农村,有效盘活农村土地与资产。可以鼓励村庄合并、村庄资产整合,包括构建农村的资产运营平台,引入更多市场型、竞争型的企业家进行经营,有效促进要素的集聚,包括企业家的集合和产业的集群成长,以缓解甚至解决人才短缺的问题。最后,要优化环境,确保乡村人才留得住。要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升乡村的交通、住房、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和水平。

移风易俗传承文化,全面推进乡村文化振兴

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做好乡村本土文化传承。农村的乡土文化是很宝贵的文化和精神资源,寄托着人们的情感和各种文化实践,要加以保护和发扬光大。文化主管部门和乡村基层政府要对各地的文化资源给予科学性、系统性、差异化的规划和保护。要动员和吸引农民继承和保护地方性文化资源,让他们参与其中,了解、理解和认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推进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一是结合乡村居民所需,提供高质量的、多层次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 二是创新文化供给体制机制,确保文化供给获得持续不断的动力。比如,将乡村文化供给纳入政府工作考核指标体系,并制定科学合理可操作的标准,建立起相关部门供给联动机制;建立互动机制,努力将广大农民群众吸引到文化供给体系中来,形成政府引导和号召、群众主动积极参与的良性互动局面。

健全乡村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做大做强乡村文化产业。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也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遗产,弘扬乡村文化传统,提升乡村文化的价值和影响力。要通过制定、实施、完善相关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项目,利用好国家和各级政府对文化产业的各科优惠政策,包括税收优惠、人才培养、试点创新等,结合本地的文化特色发展乡村文化。

千方百计保护生态,坚定不移推进乡村生态振兴

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推动农业绿色低碳发展。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减少高耗能、高污染的农作物种植,增加绿色低碳的农作物种植;推广节水灌溉、精准施肥、废弃物处理等清洁生产技术,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能耗和物耗,减少环境污染;推广智能化技术,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进一步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推进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将其转化为有机肥料、生物质能等,实现农业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持续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培育和增强村民的生态道德意识,发挥村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引导村民自觉力行环保、节约、低碳、健康,从根本上减少乡村生态破坏,加强乡村环境保护。大力开展环境综合整治,综合做好农业综合开发、危旧房屋改造、饮水安全、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等民生小事,持续改善农村生活环境。

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以制度保障乡村生态。乡村生态保护和振兴,需要对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绿色生产生活进行政策制度和法律法规的顶层设计。可以通过立法、立规,甚至基层村民组织利用乡规民约等方式,加快制度创新,用严格的制度、严密的法治来保护生态环境。在保护的前提下实现乡村生态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生态效应的价值化。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森林、水源以及优美风景等优势,做好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结合“双碳”目标的要求,探索“双碳”工作的体制机制创新,实现乡村生态价值的合理保护和价值开发。

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抓好党建推进乡村组织振兴

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要围绕“有利于加强党的领导、有利于开展党的组织生活、有利于党员教育管理监督、有利于密切联系群众”的具体目标,探索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有效设置方式;要强化党员队伍建设,严格党员队伍管理,优化党员队伍结构,从而不断优化党组织构建体系,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组织基础。

建立和完善农村各类基层组织的工作体制机制。要健全农村基层党建考核评价体系,加强党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村民委员会的领导,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组织振兴的发展优势,引领各类村级组织积极发挥作用。要明确各类基层组织的职能关系,有效承担集体经济经营管理事务和村民自治事务,实行政经分开制度。

建立有基层群众积极参与的乡村治理机制。村级党组织要对基层自治组织发挥引领作用,掌握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主动权,不断探索村民自治新的实现形式。要培育和引领农村各类经济组织,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要培育和引领农村社会组织,提高村民的参与意愿与能力和村民自组织化水平,激活村庄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促进村庄公共性成长。

不断探索和逐步提升乡村振兴组织能力。要积极利用外部资源和优势,保持开放发展、创新发展的势头,借助城乡融合促进农村改革发展,借助人才帮扶、信息帮扶实现产业帮扶,不断促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各类帮扶力量也要抓住扎下根去,挖掘村集体经济与各类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潜力,牵线搭桥将优质城市资源注入乡村,为乡村产业振兴找到可行出路。

[责任编辑:曲统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