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日罕乌拉苏木,地处我国十大沙漠沙地之一的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腹地,这里人烟稀少,荒芜寂寥,冬夏温差可达80度。2009年,我国首个大型煤制天然气示范项目落址于此,一批批沈阳化工大学毕业生也陆续扎根于此,他们远离家乡亲人,年复一年踏实苦干、勇于追梦,坚守在祖国北疆能源建设一线,践行着“化工报国”的无悔青春。
开垦黄沙中的“南泥湾”
杨志勇是沈阳化工大学96级毕业生,2009年,他毅然辞去离家更近的化工企业,成为大唐克旗公司的第一批员工。冬季的大漠,北风呼啸,寒冷异常,大雪没过膝盖。每次出现场,杨志勇和工友们裹着最厚的羽绒服也无济于事,“没想到这里这么冷,那个时候我甚至想到了‘铁人’王进喜,既然来了就不能退缩,咬咬牙,坚持。”
“有一次,厂里运煤的提升机坏了,我们几百人就靠着人力上煤,在零下四十多度的夜里硬是坚持了三四个小时。”杨志勇说,那个时候环境非常艰苦,吃水靠打地下井,但是没人叫苦叫累,还都利用晚上休息时间学习工艺技术。越是艰苦,越是团结;越是艰苦,越要奋斗——这就是化工人的意志。
接下来,一批批来自全国各地的化工学子走进大唐克旗公司,其中就有沈阳化工大学的刘洋、冯志强、黄婷婷等42人。他们的到来,为项目试运行注入了新生力量。
锻造攻坚克难的“生力军”
甲烷化工艺是生产煤制天然气的最后一道工序。在沈阳化工大学2010级毕业生刘洋到来之前,这项技术还属于国内空白。为将甲烷化工艺吃透,刘洋一句一句翻译了英文设计文件,提出了多个技改优化项目,仅甲烷化催化剂升温还原优化就将原设计的45天缩短到了29天,大大节约了生产成本。
跨越艰辛,走向成功。2012年7月28日,甲烷化装置终于产出了合格天然气,标志着全国首套煤制天然气项目甲烷化装置一次开车成功。“当时感到非常自豪,就像是赢了一场胜仗。”
这是化工人的纯粹,也是沈阳化工学子的担当。
他们永葆激情、追求卓越
在煤制天然气的生产流程中,甲烷化是最终工序,气化则是第一道工序。所谓气化,就是将原料投入到气化炉中生成粗煤气,以及焦油、氨水、氨气等附产品。
沈阳化工大学2011级毕业生冯志强在气化中心工作十多年,认真负责、善于动脑。“排放废气之前要利用氨气进行脱硫处理,过去需要采购氨气,现在气化中心可以将分离出的氨气回送到动力中心,不但节约了脱硫成本,还生产出硫酸铵产品。”冯志强兴奋地说,“化工处处都是宝,我的工作就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寻宝’。”多年来,冯志强参与了气化中心每一项工艺流程的技术改造,为企业创价值、在国家能源建设一线留下自己的足迹,就是他最大的追求和幸福。
黄婷婷是沈阳化工大学2010级毕业生,她负责的是分析检测工作。为了保证数据的及时性,黄婷婷经常要守在生产一线。在气化中心试车阶段,她和同事在几百度高温的气化炉旁的分析室里奋战了一夜。
由于是试车阶段,气化炉的运行并不稳定。一次取样中,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我拧开了阀门后,一股煤气水喷涌而出,真是毫无准备,从安全帽到衣服,喷得到处是煤气水。”黄婷婷说,“那股味道,真是没法形容。”下班后,黄婷婷要做的第一件事并不是洗去这一身难闻的气味,而是赶紧跑到食堂吃饭,“真是饿坏了,吃饱了就睡了。”这一年,黄婷婷才24岁,她稚嫩的身躯已然扛起了重担。
2019年,黄婷婷带头开展创新工作室工作,这是对她多年来全身心投入检测工作的肯定。“创新就是颠覆过去的方式,追求更大的卓越,这给了我很大压力,也让我始终保持斗志。”这两年,黄婷婷参与创新项目10余项,助力企业获得CNAS实验室认证。
他们心中的化工报国
化工是什么?沈阳化工大学2011级毕业生徐洪海给出了这样的答案——有人说,化工是红色,代表了高危;还有人说,化工是黄色,代表了污染;但化工更多的是代表人类的幸福。人们生活的衣食住行、方方面面,处处离不开化工,要做好清洁能源事业,为国家的绿色发展贡献力量。
化工报国是什么?沈阳化工大学96级毕业生杨志勇感慨道:“我的父母、我的姐姐,都在化工厂工作,我从小就接触化工,所以我也选择了化工事业。”他还说,化工事业虽然默默无闻、很辛苦,但这是一件伟大的事业,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业。干一件事要坚持,掌握一门知识要精深。他希望化工学子时刻牢记努力才能有所成就、有毅力才能走得更远,以实际行动为祖国的化工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十四年来,这些来自沈阳化工大学的化工人筚路蓝缕、筑梦荒漠,用奉献与担当擦亮了“首都经济圈”绿色发展的底色,绘就了祖国新能源事业的广阔未来。他们散尽芳华,甘作“一块砖”,在黄沙中支撑起绿色能源保供的重任。
荒凉的大漠,不荒凉的人生。从艰苦创业迈向卓越未来,这些扎根在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的化大学子,用自己的奋斗坚守、勤劳智慧,砥砺化工强国之志,实践化工报国之行,为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奋勇向前,为母校书写更大荣光。(沈阳化工大学党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