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党建创新 > 思政实践 > 正文

大思政课 | 善用汉字文化讲好“大思政课”

大思政课(1)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次讲话全面系统深入阐述了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我们深刻理解中华文明兼收并蓄、历久弥新的内在机理和发展动因,提供了根本遵循。

6月11日,由上海奉贤区委宣传部、奉贤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主办的“新江南文化论坛月月讲”首讲暨《康辉咬文嚼字》读者见面会活动在奉贤博物馆举行。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代表在现场与央视主持人康辉一起体验字正腔圆、咬文嚼字的乐趣,领略了一堂趣味横生的“大思政课”,在汉字的美学韵味和哲理内涵中坚定文化自信、筑牢使命担当、体悟青春奋斗、永葆赤子之心。

图片1

“新江南文化论坛月月讲”首讲暨《康辉咬文嚼字》读者见面会活动现场

“咬文嚼字”识乐趣,文化自信驻心间

朱光潜在《咬文嚼字》中说:“咬文嚼字,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实际上就是在调整思想认识和情感表达。”汉字凝聚了中国人民的内在情感与真实体验,是中华文化的标志性符号,也是文化传承的代表性媒介。汉字的传承迭代彰显了中华文化内在的连续性与包容性,也凸显了中华文明守正创新、兼容并蓄的强大生命力。

康辉从“奉贤”地名说起,与观众一起探索“咬文嚼字”的乐趣,指出《重修奉贤县志》曾记载“奉贤之得名,相传言子尝至斯地,为奉言子之贤也。”他将奉贤文化中尊崇文化、见贤思齐的千年传统娓娓道来,表达了自己虽幼时常听燕赵大地的慷慨悲歌,但始终向往江南大地的情结,指出奉贤新江南文化的建设是传承和延续中华文明的创新之举,也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具体实践。

使命担当我辈责,文化传承肩上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丰厚滋养,坚定文化自信,坚守文化传承,是新时代青年义不容辞的使命担当。语言文字是我们日学而不察、日用而不觉的文化,鲁迅先生形容汉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语言之美、生活之美、艺术之美离不开咬文嚼字,康辉从自己的姓氏“康”的起源说起,带领观众从汉字背后的趣味小故事中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首先,因谐音变化而来的地名往往承载了中国人民的美好祝愿,如松江的五厍(shè)(原是“吾舍”,相传是公元265年一个吾彦的做官人的故居)、闵行的颛(zhuān)桥(“砖桥”),北京的辟才胡同(劈柴胡同)等。其次,纠正容易读错的汉字是践行文化传承的日常实践,规范汉字的用语表达有助于人际沟通、促进文化发展,常见的易错读音有奉贤的柘(zhè)林镇、言偃(yǎn)、上海菜腌笃(dǔ)鲜等。再次,咬文嚼字不仅有其文化内涵,也能表达出微妙的情感,如“屡战屡败”与“屡败屡战”的区别等。

青春奋斗不虚为,赤子之心终无悔

“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青春奋斗不虚为,才能迎来赤子之心终无悔。

康辉用自己的偶像苏轼的经历来激励新时代青年永葆赤子之心、常作奋斗之行。苏轼的一生经历三次贬谪,但他从不怨天尤人,“何妨吟啸且徐行”“一蓑烟雨任平生”等豁达词句背后是奋斗过的人生。贬谪期间,他依然殚精竭虑地为百姓造福,如普及插秧技术、筑堤修桥、文化拓荒等。正因有所奋斗,才能在回顾一生时写下“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的无悔结语。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根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征,“咬文嚼字”是体悟文化意蕴、感悟文明魅力的过程,同时也是以赤子之心、奋斗之姿、担当之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实践。

(作者:朱丽莎,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魏崇辉,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文系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上海交通大学)理论研究课题“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领域风险防范化解研究”(课题号:DFY-LL-2021015)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王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