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党建创新 > 思政实践 > 正文

大思政课 | 用红色校史资源赋能“大思政课”建设

大思政课

高校作为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产地、尖端科技创新的阵地、优秀文化传承的高地,承担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的重要任务,是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场域。四川农业大学(简称川农大)以自身百余年的建校史和丰富的红色英烈校友资源禀赋为切入点,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工作,认真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坚持党的领导,完善党委领导各部门协同运行机制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在党的领导下,挖掘整理红色校史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工作,是高校教育办学政治方向不偏航的根本保障。四川农业大学校党委高度重视,认真贯彻落实《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成立思政课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先后推出思政工作“27条”、思政课“30条”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29条”;制定《“课程思政”建设实施办法》,开展全校范围内的课程思政元素设计,入选首批国家级普通本科教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建成并获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10门、课程思政示范团队和专业各1个。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各学院、党群行政部门、科研教育教学基地联动,多措并举积极探索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

以红色校史为依托,开设多元课程立德树人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四川农业大学依据方案指示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与法治、中国近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思想政治必修课的同时,结合自身丰富的红色校史资源开设校史公选课,并将红岩英雄“江姐”及其他红色英烈校友的学习、专业、生活等资料融入专业课、思政课的教学中,利用多课堂多途径多内容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引导师生传承弘扬以“爱国敬业、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求实创新”为核心的“川农大精神”并鼓励全校师生将理论、精神外化于行,从而践行高校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初心使命与担当。

建设一支多主体、多领域、多层次的专兼复合型育人队伍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推进和学生成长所需,高校要想下好立德树人“这盘棋”,校内外各类机构、组织就不能单独为战,要建设发展一支多主体、多领域、多层次的复合型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多主体主要指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均可以是教师、学生及其他校内外人员;多领域、多层次则指育人团队成员可以是经验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专职教师,也可以是各专业学科领域的领军人物,更可以是校内外志愿者、学生。四川农业大学认真建强师资队伍,设置专款用于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以专项引进、校内调配等方式配优专职教师,并丰富兼职队伍学科背景,强化思政课专兼职教师的工作经历和授课能力。如先后采取将“红色校史”纳入新教师与辅导员的入职培训内容、档案馆人员推进红色校史进思政课堂、档案馆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合作创立思想政治教育基地、举办大学生讲思政课比赛并进行“菜单式”宣讲等举措,搭建多样思政教育平台、拓宽思政课堂边界,打造建设多主体、多领域、多层次专兼结合的复合型育人团队,让校内外多元主体参与“大思政课”建设与红色校史的挖掘整理工作,切实增强学校立德树人工作开展实效。

传承红色血脉,用好用活社会课堂,以实践为导向服务国家发展大局

“继承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推进思政课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四川农业大学多举措引导学生传承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厚植“三农”情怀,先后成立四川会理石榴科技小院、四川邛崃蜂业科技小院、四川大英乌骨鸡科技小院等10个科技小院,鼓励师生扎根田间地头开展科技服务、助农培训,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每年组建多个学生团队先后走进社区、乡村、学校、企业进行宣讲,提供农业技术服务,推广农产品,围绕“双碳”“易地搬迁”“生态”等热点话题开展城乡调研、普法讲法等活动。

丰富“大思政课”与红色校史宣传开展途径和载体,推动搭建新媒体矩阵

四川农业大学以自身红色校史资源禀赋为依托,借助党团活动、校史纪念日、课内外实践活动、创新创业大赛与科研兴趣培养项目等途径,合理运用第二课堂学分、评优评奖评先进等制度,鼓励学生围绕红色校史排练校史剧、拍摄短视频与微电影、录制云课堂等创新创作传播教育方式,开展“大思政课”校内外实践、党的理论宣讲、红色校史挖掘等活动,充分发挥学校报刊、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号等多平台的媒介传播作用,并与校外平台、媒体进行联动,营造鲜明的红色传播生态与浓厚的“大思政”氛围,有效推动了英烈校友的生平事迹、革命思想研究及其相关史料考据工作,形成了系列学术论文成果和教学示范案例,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多样化,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言谈举止产生影响,推动构建具有川农特色的“大思政”育人格局。(作者:四川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陈琳,四川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潘坤)

[责任编辑:曲统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