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党建创新 > 思政实践 > 正文

大思政课 | 思政课既要“走新”更要“走心”

大思政课(1)

“思政课怎么去考核孩子?是用考试去考核?还是用社会实践?”近日,中国青年报社《青年茶座》节目邀请来自大中小学的嘉宾与北京市教科院的专家围坐茶桌、共话思政,畅谈如何让思政课更有吸引力的“北京探索”。当前,全国各地正加快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着力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关键课程作用,全面增强思政育人效果,深入探索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讲好思政课要优化供给、整合资源,强化大中小不同学段的衔接配合,让思政课“走新”更“走心”。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抓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接续的过程,要针对青少年成长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青少年阶段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认知发展由稚嫩走向成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

夯实教育供给“新路子”,专心筑牢教学基础。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讲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基础在课程。要加强思政课老师专业化水平建设,分层分类组织开展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师能力建设培训,积极招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专业师资队伍,加快推进低学段特别是小学阶段思政课专职教师的力量配备。要创新课程组备课组织方式,探索多课程联合备课,总结运用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教学策略,整合形成生活化、趣味化的教学内容,切实把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要拓展教学呈现形式,探索实施“VR智慧思政室”“移动课堂”等创新教育实践项目,通过情景教学、沉浸式体验等教学方式,将抽象的、说教式的教育内容形象化、立体化。

统筹资源整合“新渠道”,用心构建育人场景。人的成长、成熟、成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必须从整体上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要统筹大中小学不同学段的教育资源,突出资源衔接融通,紧密结合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深化大中小学“同备一堂课”成果运用,在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上各有重点、梯次推进。要统筹校内外的教育资源,创新设计“新型思政课”“新型班会”,邀请家长和社会优秀青年走进思政课堂传递正能量,积极与社区、企业和机关等社会主体联手打造育人实践基地,不断丰富阵地教育形式。要统筹不同学科的教学资源,深化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联动互促,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促进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探索考核评价“新模式”,真心促进学生成长。考核评价是指挥棒,决定了思政课教学的总体方向。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新颖的、特色的教学模式往往因为与评价体系不匹配,最终只能浅尝辄止、回归应试。要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从现实生活的视角来设计考试内容和方式,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启发式教育,搭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学习成果展示平台,更全面、准确地评价思政课的育人效果。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通过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加强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作者:石轩)

[责任编辑:王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