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党建创新 > 思政实践 > 正文

大思政课 | 心怀“国之大者”,做上好思政课的“大先生”

大思政课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用好新时代“大思政课”,构建高质量“大思政”工作格局,需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大先生”。

心怀“国之大者”,树立做“大先生”的格局

坚定政治方向,展现“大情怀”

“大情怀”来自政治认同。要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在事关政治原则、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问题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价值观。

“大情怀”来自思想认同。从根本上弄清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新时代发展过程中发挥的强大作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前进道路上展现的思想伟力,回应社会关切,指导推动实践,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性和体系性发自内心的认同,进而增强青年对党和国家的思想认同。

“大情怀”来自理论认同。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要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坚定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坚定理想信念,展现“大担当”

以蔡元培、陶行知、梅贻琦等为代表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践行着“大先生”的“大担当”,在国家存亡、民族危难之际,以兴学强国为己任,初心如磐,使命在肩,为中国教育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以黄大年、李保国、张桂梅等为代表的优秀模范教育工作者,将理想信念镌刻在骨髓里,付诸于行动上,他们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民族发展,用自己的一生书写着大师担当。新时代青年的培养主体在于高校教师,在于各行各业塑造出来的“大先生”,要用自己的智慧思想和精神力量造福国家和社会,敢于担当,善于作为,为着力培养“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时代新人不懈奋斗。

坚定文化自信,展现“大底气”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含有丰富的哲学思想和道德理念,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增强人的骨气和底气。作为新时代的“大先生”,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展现文化底气,增强文化创造力,讲好中国故事。

在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中衍生出的红船精神、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等,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激励我们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和不竭动力。讲好新时代的大思政课,要善于用好红色文化,赓续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

教师不能只做传输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充分发挥文化涵养育人功能,用文化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坚定文化自信,引导学生走好中国道路,创造中国奇迹。

不忘“立德树人”,牢记做“大先生”的使命

坚持立德修身,涵养“大境界”

以德立身。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身为师者,要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提升个人人格品质,以良好的品性潜移默化影响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唱响主旋律,筑牢精神家园,以自己的模范行为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

以德立学。德者,本也,以德立学是为学之本,要将个人的修养和学识融为一体,成为为学为人的表率;用自己的高尚品德、思想境界、学识情怀来启蒙学生、感染学生,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同时,注重学生价值的引领,引导学生向上、向善、向美,使其终身受益。

以德施教。在新时代人才培养体系中,要将“德”的要求贯穿教育教学实践全过程,融入到学生学业、职业生涯的各个环节,上好“大思政课”,不断培养学生的担当意识,强化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贴近学生,回应其“困惑点”,找准其“共鸣点”,做“四有”好老师,当“四个引路人”。

坚持潜心治学,涵养“大学问”

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教书和育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身为教师,不仅要积极探索新时代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书育人本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做学生的人生导师,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切实承担起教书育人的神圣责任。

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其身正,不令而行。言传是前提,但身教更关键,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只有教师言行一致,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思想共鸣,给学生树立榜样。

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既要在专业领域深耕细作,把知识讲透,把研究做深,探索规律和真理,又要树立宽广的视野,抬头看世界,所研究的领域要紧密结合社会发展需求,服务地方经济和国家发展,从而肩负起“大先生”应有的社会责任。

坚持开拓创新,涵养“大人格”

要结合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相关要求,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转变育人和教学方式,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在课程设计上,从理论依据、课堂体验、现实启发等环节着手,重点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实际生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主力军,要加快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同时用好“赛场”平台,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技赛事。整合资源,发挥团队优势,不断创新,加大探索,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在“卡脖子”技术领域攻坚克难,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厚植“教育生态”,完善做“大先生”的机制

让“大思政课”“活”起来

办好思政课程。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不断强化个人理论水平,提升个人“讲授力”,增强“感染力”,将照本宣科式的“硬灌输”转换为激发思想共鸣的“故事课”。完善思政课程体系,拓展课堂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创新方式方法,丰富思政课“大舞台”,运用话剧、情景演绎、辩论、朗诵、视频等多种方式,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将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融入到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中。

推进课程思政。各类课程都饱含丰富的思政资源,需要教师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充分挖掘每门课程所具有的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激发学生共鸣,推进课程思政入脑入心,持续推动课程思政和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

善用数字元素。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运用微课、云课堂等信息技术手段,上好云端大思政课,组织专家制作高水平思政课范本,建设素材库,为众多一线教师提供教学参考,共画线上线下同心圆。

让“大思政课”“实”起来

开展专项计划。支持学术带头人、教学名师、高水平学者等带头开展课程思政,成立课程思政工作坊,提升建设水平,以点到面,广泛辐射,发挥课程思政建设的“领头雁”作用。

做好专题培训。在教师岗前培训、师德师风、师资培训、教学能力培训、网络培训中,多层面开展课程思政专题培训,强化教师课程思政建设意识,实现课程思政建设能力水平提升全覆盖。

搭载共建平台。扩充“大先生”队伍,充分发挥校内思政课教师、专业教师、党政管理干部等校内全体教职员工及先进模范、企业管理人员、校友等校外优秀人士的育人功效,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推动“大思政课”高质量发展。(作者:陕西科技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 张维静)

【基金项目: 2022年度陕西省教师教育改革与教师发展研究项目“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时代价值与实践路径”(SJS2022YB025)】

[责任编辑:曲统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