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经济观察 > 经济理论 > 正文

【共同富裕】从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1664244130323

作者: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颜晓峰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始终是党的奋斗目标。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到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再到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表明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自觉、对共同富裕内涵的拓展。

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到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我们党始终坚持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从“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出发,把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与人民共同富裕联系起来,进一步强调要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这就告诉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应把文明落实到人民生活中,体现到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富裕上,这也是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目的和标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标识。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富裕观,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观。

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到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不是在社会主义的高级阶段才能提出的任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样需要提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任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我们党提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任务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精神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然要求丰富人的精神生活、增强人的精神素质、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也就是要求实现人的精神生活富裕。进入新发展阶段,明确提出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实质上就是将人民精神生活富裕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更加突显出来,更加重视人民精神生活富裕在人的全面发展中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到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与物质文化需要相比,领域更宽、层次更高、形式更多,其中美好精神生活需要处于更为突出的位置。因为美好生活需要在各个方面得到满足,且都要通过精神上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行体现,而物质文化生活的满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要求的满足,都会转化为精神的满足,成为精神生活的富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就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从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条红线,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理念,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我们党始终不忘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牢记守住人民的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根据实践和时代的发展要求,推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实践不断深化。明确提出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就是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理念运用于保障和提升人民的精神利益上,满足人民对美好精神生活的向往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最新进展,就是将“守的是人民的心”精准落实到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上。促进物质生活富裕是“守住人民的心”,促进精神生活富裕同样是“守住人民的心”。

[责任编辑:曲统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