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党的二十大专题报道 > 正文

以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编者按:新思想引领未来,新征程催人奋进。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研究和宣传阐释,12月1日,由人民日报社指导、人民论坛杂志社主办的“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第八届国家治理高峰论坛年会暨人民论坛创刊3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以下是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许正中在国家治理高峰论坛典型经验交流会中的发言:

1669971130596

论坛开幕式环节嘉宾线上合影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不同于其他国家,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同历史上其他国家要么依靠对外殖民扩张,要么依附欧美的非独立之路不同,中国式现代化之路的关键在于解决好“三个之变”、回答好“四个之问”、贯彻好“两个时代”、坚持高质量发展。

“三个之变”是对中国式现代化所作出的形势判断。变化是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是宇宙万物的基本形态。“三个之变”是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大势,谋划、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首先,应对“世界之变”需要我们把自己的事情做实做细做好。环顾全球,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挑战、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比以往更加错综复杂。全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坚定斗争意志,增强斗争本领,以正确的战略策略应变局、育新机、开新局,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最根本的是要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做实做细做好。其次,应对“时代之变”要求我们要牢牢掌握发展的主动权。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兴起及广泛应用,全球科技创新变得空前活跃密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方兴未艾,正在加速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和政治格局,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全球进入了数字文明时代。与前三次工业革命不同,第四次工业革命依托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深地形塑着国家发展的新格局。这要求我们必须更加充分利用和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把创新摆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位置,更加有力地实施创新驱动和科技赋能发展战略,坚持“四个面向”的基本方针,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完善和调整科技创新领域布局,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强化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推动科技自立自强,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催生变革性技术,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掌握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主动,把科技的命运牢牢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中,促进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融合,牢牢掌握“时代之变”中发展和安全的主动权。最后,应对“历史之变”要求我们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这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在人类历史上没有可循,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创新突破,注定会是一场改变世界、创造未来的现代化新形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我们要坚定战略自信,保持战略定力,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不移、毫不动摇、一以贯之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国推进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中国式现代化矢志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四个之问”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创新。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指导中国实践。”回答好“四个之问”的关键就在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创新。首先,科学回答“中国之问”的关键在于立足中国正在发生的事情,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其次,科学回答“世界之问”的关键在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用竞争多赢来替代零和博弈。党的二十大指出,“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发展的中国方案,是治理的中国方案,是信任的中国方案,是和平的中国方案,是文明的中国方案。可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决定了人类前途终归光明。我们应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完善全球治理,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坚持和平发展、互利共赢,推动“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共建更加美好的世界。再次,科学回答“人民之问”的关键在于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仅要关注人民“有没有”,还要关注人民“好不好”的问题。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立场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为此,应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将扎实推动各项惠民惠企政策在基层落地生根,为群众办事提供更多实打实的便利。最后,科学回答“时代之问”的关键在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我们不能抛弃了国家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忘了为什么出发和走过的过去,应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两个时代”是对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所作出的具体决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从社会发展史看,人类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正在走进数字革命。每一次产业技术革命带来的生产力急速跃升,都深刻改变生产关系,重塑人类社会治理结构,进而影响不同国家民族的命运沉浮以及不同文明类型的兴衰枯荣。在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簇和技术束的驱动下,人类进入了数字文明时代的新范式。能否抓住信息革命历史机遇,创新思想、激发智慧、优化治理、建设文明,是一个国家或民族能否实现重大跃进和繁荣兴盛的关键。一方面,我们应把握数字文明时代的大趋势和大机遇。当前,数据成为关键生产要素,具有多元二重性,对土地、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具有催化、颠覆等功能,催生生产方式出现了新的变化,重构了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比如,研发方式表现出开放合作、国家化、专业化的趋势;制造方式呈现出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的特征;产业分工方式逐渐趋于网络化和平台化;产业组织形态愈发表现出生产一体化、深度服务化的特征;投资方式也促使数据资产化、无形资产和“人”的投资比例上升;贸易方式则呈现出贸易产品数字化、平台化和分散化的表现。数字产业从原先的互联网网状模型,逐渐发展成互联网大脑模式。种种迹象表明,21世纪以来,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世界数字科技生态呈现出越来越多的类脑特征,由此形成的类脑复杂巨系统,我们称为互联网大脑模型。诸多数字技术的出现都与互联网大脑的各神经系统的发育有关。据此,我们应基于标准和技术创新,持续引领产业发展;通过硬件开放、软件开源、使能伙伴、发展人才,打造开放式的数字生态。另一方面,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用二十一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新理论引领时代。“两个确立”为中国式现代化定航指向,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任务。党的二十大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变化作出的科学判断,关系到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经济循环分为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四个环节。从经济发展规律来看,需求侧和供给侧是经济平稳持续运行的两个基本要素。基于此,新发展阶段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能呈现出了新的特征。从生产来看,生产环节主要集中在供给侧,作用于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高质量发展要求完备的产业体系、高效的生产方式、强大的产品竞争力。从分配来看,高质量发展要求实现投资有回报、企业有利润、员工有收入、政府有税收,并且充分反映各自按市场评价的贡献。从流通来看,高质量发展要求实现生产、分配、消费的循环畅通,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和空间布局比较合理,经济发展比较平稳,不出现大的起落。从消费来看,消费环节集中在需求侧,作用于经济增长的短期周期。高质量发展要求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不断升级的品质型需求,将居民巨大的消费潜力转化为消费动能。据此,首先,应夯实产业结构竞争力,蓄积经济高质量发展潜力。应时刻捕捉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发展机遇,顺势而为,面向国家长远需要,持之以恒开展基础研究,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革故鼎新深耕技术创新,打破“卡脖子”“卡脑子”“卡嗓子”的局面。其次,应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筑经济高质量发展基础。要运用积极的财政政策着力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处理好自立自强和开放合作的关系,处理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保障国家安全的关系。再次,应加快实现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激发经济高质量发展引擎,要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统领,建立高水平科技创新体系,营造更好的营商环境和科技创新环境,推动产生更多科技创新主体,充分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最后,应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激发经济高质量发展活力。构建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以及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通过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我国经济成功跨越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口,完成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没有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创新,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没有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新演变。新时代新征程上,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全面引领下,我们沿着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一步一个脚印,一定能够铸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辉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责任编辑:张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