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经济观察 > 经济理论 > 正文

【共同富裕】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1663900797438

作者: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易刚

近日,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的《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述摘编》一书,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启智润心,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为促进共同富裕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时代意蕴

人类的生活形态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不断创造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历史,就是创造人类社会和促进人自身发展的历史。毋庸置疑,物质生活是第一位和基础性的,精神生活则表现得相对滞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物质财富不断丰富,人的需要不断增多,人的精神生活需要逐渐彰显。而且,社会越是向前发展,人的精神生活需要就愈加突出。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建设已经取得辉煌成就,应不断满足人民的精神生活,丰富其精神世界,增强其精神力量。物质生活富裕容易理解,主要指经济宽裕。那么,何为精神生活富裕?可能很难下个定义,这是因为,它不如物质生活富裕那样直观、易于衡量,但至少具有以下特征,一个精神生活富裕的人,一定有所信仰、热爱生活,一定向上向善、志趣高雅,一定胸怀天下、意志坚定,内心充满了幸福感、获得感、宁静感;一个精神生活富裕的民族,一定拥有丰富的精神创造、共同的精神家园,一定具备和而不同、兼容并包的精神。此外,人的精神生活富裕实现与物质生活富裕实现不同。人的精神生活富裕,既体现在对高质量精神食粮的消化吸收上,也建立在对高尚品德的躬行践履上。

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价值

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富裕与物质生活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的彰显,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也是社会主义优势的展示。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新征程上,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促进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富裕作为永恒课题,才能告慰历史、告慰先辈,才能赢得民心、赢得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进程中,我们党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带领人民艰苦奋斗、不懈奋斗,旨在让人民过上美好生活。面向未来,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更加多样、多元、多维,我们要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不断实现民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断让民众精神生活迈上新台阶。

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现实进路

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过程,也需要一个实践过程,需要久久为功、整体推进。具体来说,要打牢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不断创造和积累社会财富,既通过全体人民的同心协力把“蛋糕”做大,又通过合理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让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从而为人民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雄厚支撑。要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正确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相结合。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引导民众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加强“四史”教育,引导人民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赓续革命文化、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为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要走高质量精神食粮供给之路。要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繁荣发展文艺创作,推出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精品力作,实现“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要大力发展体育事业,让人民在体育锻炼中促进身心健康。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特别要提升革命老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等地方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优质共享,让人民享有更为充实、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共同富裕是一个长远目标,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同理,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也需要一个过程。对此,要对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有着充分的认识和把握。未来,要努力在推进物质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让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取得更多实质性进展。

[责任编辑:王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