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经济观察 > 经济理论 > 正文

【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保障如何发力

1664244130323

作者: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导,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理事 白维军

社会保障是实现共享发展和走向共同富裕的基本途径与制度保障,其与共同富裕在价值理念、制度内容、实践运行等方面具有高度一致性。我们要把握通过社会保障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点和着力点,以公平、可持续、统一规范、系统协调、包容共享、法治化的高质量社会保障为统领,不断提高全体社会成员对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的共享度,有效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共同富裕的阶段性目标,最终走向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第一,进行制度整合优化,形成制度合力,增强社会保障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为推动实现共同富裕打好制度基础。社会救助领域,在消除绝对贫困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扩大农村低保制度覆盖范围,将低保边缘户纳入制度空间,形成相对贫困人口生活“兜底网”。乡村振兴背景下,需将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纳入乡村振兴战略统筹谋划,实现二者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城市社会救助方面,在共同富裕、共建共享背景下,以“常住”为依据,将城市低保制度和农村低保制度进行整合,让持有农业户口但常住在城市的贫困者,也能被城市低保制度覆盖,增强其生活保障性。在社会保险领域,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合并实施,条件成熟的地方,可以将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进行整合,建成统一的国民医疗保险制度。同时,将目前灵活就业人员、新业态从业者所能享受的各种保障待遇进行整合,统一规范到以国家为主体的社会保险制度上,增强保障性。在社会福利领域,将针对妇女、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救助性福利安排,归并到社会救助制度中。以提高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为目的,对养老、医疗、生活等服务以及全民福利项目进行整合,形成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

第二,发挥社会保障反贫困功能,以高质量的救助、保险、福利制度,共享经济发展成果,通往共同富裕之路。在社会救助制度中,需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健全社会救助待遇自然增长机制,确保社会救助对象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并适度共享社会发展成果。要创新救助对象“瞄准”方法,积极探索主动发现、主动救助、主动帮扶的工作机制,不断提高社会救助的精准性。要在社会救助制度中逐步增加就业激励因素,促进有劳动能力的救助对象尽快进入劳动力市场,鼓励支持其勤劳致富。养老领域则需加快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健全基本养老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扩大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覆盖范围,规范发展个人养老金制度。同时,根据每项社会保险基金储备情况,“开源”“节流”双管齐下,提升社保资金的可持续性,为推动共同富裕注入不竭动力。需健全完善针对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等特殊群体的物资补贴制度,提高其社会保障待遇,共享经济发展成果,与其他群体一道走向共同富裕。

第三,增强社会保障再分配功能,以社会保险、慈善捐赠为重点,不断提高共享份额,助推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保险领域首先需提高统筹层次,实现更大范围内社保基金的互助共济。慈善事业作为第三次分配的主要方式,是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重要补充,对促进共同富裕具有积极意义。首先,要树立全面慈善观,提供丰富多样的“慈善产品”,满足人们多样化的生活需求。其次,要更新慈善手段,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的发展,慈善也应改变传统的线下模式,大力发展线上慈善,让社会上的极富裕群体和普通富裕群体能便捷地参与到慈善事业中,为推动共同富裕贡献力量。要改变慈善行为和慈善捐赠的价值评判与认可方式,通过税款优惠、表彰宣讲以及“溢出政策”等灵活方式,褒奖和鼓励慈善行为、激发慈善热情,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慈善文化,发挥慈善事业的共同富裕功能。

第四,促进社会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富足、服务保障的需求,推动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的共同满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应高度重视人的精神富裕问题。因而,丰富基本公共服务内容,需着眼于人民群众休闲娱乐、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以社区为依托,通过政府财政转移,在城乡大力发展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差距,提高精神财富共享度。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需求多样化,需大力发展生活照料、养老服务、精神慰藉等社会服务事业,满足人们对服务需求的愿望。同时,回应人们对教育、就业、住房等的新需求,需加大普惠性人力资本投入,完善相关领域服务体系,均衡地区和人群差距,以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提高共享份额,推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此外,增强社会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可及性,以灵活多样、方便快捷的方式递送到群众手中,提高公共服务的可得性。需根据人口规模、空间特征、居民素养,合理布局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覆盖范围,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质量,提高人们享受公共服务的便利性。同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尽量统一服务标准,让城乡、区域、人群间能享受到大体均等的一体化公共服务,从而实现共享成果、共同富裕。

[责任编辑:曲统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