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党建创新 > 思政实践 > 正文

大思政课 | 行走在三晋大地的非遗“大思政课”

2022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山西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称,现存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居全国第一,拥有深厚的文化基因和独特的非遗优势。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引导青年学生增强文化传承、文化创新的信心和决心,今年7-8月间,山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团委、大学生理论宣讲团与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开展了“山西非遗青年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截图20221010113935

图为实践队员与传承人合影

探访平遥,与推光漆器“亲密交流”,与冠云牛肉“近距离接触”;对话大同,了解大同黄花生产种植现代转型发展之道,倾听云冈康氏绢人背后的故事;走进临汾,体验蒸年馍、捏面塑的传统技艺,感受平阳木版年画的独特魅力……百余名队员沿着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的足迹,通过“线上+线下”共研共学的方式,深入省内10余个县市,走访非遗项目30余处,全方位感受山西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在行走与体验中上了一堂生动的非遗“大思政课”。 

走进平遥,感非遗背后的匠人之心

平遥作为享誉全国甚至世界的古城,集纳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推光漆器被誉为“山西三宝”之一,拥有较高的美学价值;老陈醋也因独特的口感和技艺,受到广大群众欢迎。这些背后,都凝聚着匠人的执着专注与精益求精。学生在采访推光漆器传承人刘煜时,对此感触颇深。漆艺作品绚丽多彩,创作过程最忌浮躁。“内容可变,画风可变,唯匠心不可变。”现年32岁的刘煜,16年前拜师学艺,“头两年只是栽花、种草、捣炭”。正是这一“磨性子”的经历,为其日后创作奠定了基础。当被问及从事漆器事业的初心时,他坦言做漆器就像做人,需要不断打磨,才能出好作品。所以,“匠人有时被称为‘犟人’,性格中有倔强的一面。无论大器小件,在工艺上都要求精细。”初心在方寸,咫尺在匠心。同学们在访谈中认识到,每件非遗产品背后都蕴含有“人”的故事,匠人品质值得学习,工匠精神在新时代更是难能可贵。

截图20221010113946

图为实践队员通过抖音对平遥泥塑彩塑课堂进行直播

截图20221010113953

图为实践队员尝试制作平遥推光漆器

走进大同,悟守正创新的深刻意蕴

大同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境内古迹和非遗众多。云冈石窟规模宏伟,雕刻精湛;康氏绢人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小黄花成为“致富花”,古朴加工工艺焕发出新生机。传统与现代的交融,诠释出“守正创新”的深刻内蕴。在“如何看待非遗的传承与创新”问题上,云冈康氏绢人传承人贾慧兰表示:“首先要继承好老一辈留给我们的优秀东西,它是‘传’的基础。如果不巩固根基,一味去谈创新,那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形成自身风格,从而实现创新。”同时,在采访非遗传承人的过程中,许多传承人都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将新思想、新方法融入到非遗传承中来,并借助互联网力量促进非遗的知识传播、技艺创新和产品推广,进而真正实现守正创新。一些队员通过与非遗传承人面对面的交流,深刻体会到“守正创新”是一个有机整体,“守正”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守正”的发展。

“在山西非遗青年行调研过程中,让我触动的不仅有传承人身上的坚持,更有他们的进取,以及对文化传承创新的坚定和执着。谈起今后的发展,非遗传承人眼睛里总是亮晶晶的,闪烁着希望,传递着力量”。队员申丽蓉觉得这次实践活动不仅收获了精神的力量,也让她对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认识,为她打开了一个新的研究探索领域。

截图20221010114000

图为康氏绢人作品

截图20221010114009

图为团队成员进行项目交流研讨

走进临汾,担后继有人的神圣职责

临汾是华夏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和黄河文明的摇篮,有“华夏第一都”之称。以“寻根”和“祭祖”为主题的洪洞大槐树,是全国唯一的民祭圣地;太平绣球和木版年画古风古韵,霍州年馍和太平面塑技艺卓绝。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访谈中,一些传承人坦言现代规模化生产对非遗传承造成较大冲击,表达出对部分年轻人不愿学习非遗的隐忧,也感谢政府近年来的关心和支持,希望青年能够多了解传统文化、努力掌握传统技艺,让非遗薪火相传、行稳致远。对此,实践队员耿雨婷表示:“作为青年大学生,我们要尽可能多地去做宣传和推广,弘扬非遗文化、传承非遗技艺,让它们保留下来、传承下去,被更多人看到、听到、学习到。”“山西非遗青年行”活动通过生动的实地学习、精细化的项目调研,在实践中激发大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爱,引导他们自觉成为守护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文化的青年力量。

截图20221010114020

图为实践队员观赏霍州年馍

截图20221010114029

图为面塑传承人在向实践队员展示面塑技艺

山西非遗青年行,我们永远在路上。此次活动中,实践队员们白天采访非遗匠人、领略非遗风采,晚上整理录音、制作手账,形成近10万字的文字稿。同时,为促进非遗传播、普及非遗知识,制作和推出视频近100条,多家媒体予以了关注。实践队员杨荔莎说:“此次活动作为我人生中最重要的经历之一,仿佛一扇窗打开了我的视野。因为切身体验过,所以可以去向别人传递我的感受,进而引发他人兴趣。身体力行是最好的传承,我会持续关注和宣传非遗,为非遗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宣讲团团长乔瑞表示,此次活动目的在于引导青年学生在躬身实践中践行“两个相结合”,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和时代魅力,激励青年学生用实际行动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弘扬者、传播者和践行者。(作者:贾 蕾 山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博士;张瑞琴 山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团委副书记,硕士;马媛媛 山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截图20221010114038

图为实践队员与绛笔绛墨传承人合影

截图20221010114047

图为实践队员在平遥古城非遗博物馆合影

[责任编辑:张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