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典型经验 > 正文

“中国山区幸福村”的幸福密码(2)

——湖北省保康县尧治河村创建“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示范村纪实

文化为魂——

用“一核多元”固本强基

“昨天靠精神,今天靠发展,明天靠文化。”这是挂在孙开林嘴边的一句话。

近年来,他应邀参加了不少关于乡村治理的经验交流活动。在他看来,现代的乡村治理,自治是核心、德治是基础、法治是保障、党建引领是根本、文化浸润是灵魂。

“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的生动实践,使尧治河逐渐形成了由权力治理向权利治理的纵向横向均衡、社会组织治理向个人为主体治理并行的人民共同治理格局。

这个转变,孙开林将其归功于“三治一育”,即自治、法治、德治和教育。“农村要真正走上善治之路,都离不开教育。”他说,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干部和村民的精神文化素养,重要的是能够让治理更加有效、更可持续。

有了理念支撑,尧治河“一核引领、十会联动、老少共促、全域覆盖”的多元共治模式,很快被全村干部群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10个村级协会组织共唱“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一台戏。每个协会都以党委工作部署为核心,在众多讲奉献的党员、乡贤、村民会员带动下,让“共同缔造”公益化、义务化。

受公益文化、奋斗精神熏陶,村民在参与中达成共识,在建设中形成共管共治。

文化旅游服务协会围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组织全体村民“寻根问祖”,编家训、立家规。又请村里书法名人逐户书写家规家训并镶嵌在镜框里,悬挂于客厅醒目处……讲家教、树家风,以家风带村风,以村风带民风,以民风促和谐,以和谐促发展。

老年人协会主抓“四世同堂”挂牌匾。通过敲锣打鼓、大张旗鼓地为孝敬老人的家庭披红挂花、发荣誉证书,让全家人共同接受村民的掌声,使孝亲敬老的优良传统蔚然成风。

环境卫生协会经常组织志愿者利用休息时间办讲座,普及垃圾分类知识。自觉排班上门为智障残疾家庭当义工,让垃圾分类和集中规范处理,不再是写在纸上的条文。

乡风文明协会在会员互相监督和自觉推动下,让全村红白喜事操办,养成了用烟酒不超标、不浪费、不放鞭的村规民约,得以完美落实。同时创造性推出“文明储蓄所”,让讲文明与办产业一样,不仅光荣,还有收益。

文化看似虚无缥缈,实则可以迸发出让人意想不到的力量。

今年3月中旬,一场前所未见的冰雪冻雨席卷尧治河。粗壮的大树拦腰折断,电线杆被拉倒,交通受阻、电力中断、网络瘫痪……

村救灾减灾应急协会、公共事务管理协会的志愿者闻令即动。干部赶到救灾现场那一刻,在家的村民、企业职工、水电公司志愿者,几乎悉数到场。

数百人的队伍,连续3天在冰天雪地里,清路障、除冰雪,无怨无悔。村里的生产生活秩序很快恢复正常。

为加大文化浸润力度,村里不仅投资建设了高标准的村小学,还通过挖掘尧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与党的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起了尧子书院、勤廉广场、农耕文化博物馆、磷矿博物馆、尧帝大舞台等公共文化设施。

在农户发起“十个一”文化建设工程。即:每家每户设置一间书房、配套一间标准客房、建一个花坛、摆一件艺术品、挂一幅字、悬一幅画、背一首古诗、讲一个故事、唱一首歌、开一个视频号或抖音号。

“十个一”文化工程、10个协会与“共同缔造”深度融合,以及“文明家庭”“十佳公婆”“十佳婆媳”“十佳媳妇”“美德少年”等评选活动的坚持推进,让村民主人翁精神植入了全村干部群众的灵魂深处。

在村小学,校长高燕告诉记者,“共同缔造”成了学生们的“必修课”。每周五学校都会安排一节课时间,让学生带上笑脸和哭脸贴标,到小区检查“三房”“三场”的环境卫生,并用“笑”与“哭”区分各家各户的好与差。

特别是近年村里所有表彰活动,村党委都坚持由小学生上台发奖。“这样的做法相当于上了一堂生动的道德与法治课,对家长和学生都是一种触及灵魂的教育。”高燕说。

民生为重——

让“三福”共享惠及乡邻

尧治河三福公司创立已有20多年,是一个集“扶贫、服务、福利”于一体的经营实体。职工全是智障人或残疾人。

9月23日,记者来到海拔接近1700米的公司驻地,楼内空无一人。经电话联系,得知公司经理陈隆万正带着现有的13名职工,在药材基地除草。

今年70岁的陈隆万是个不善言辞的老党员。面对采访,却显得有些拘谨,主动要求带着记者转一转。

“我这个经理是个带队干活的人。这是八月炸基地、那一片是苍术基地,还有黄连基地……”陈隆万说,尧治河是个高山村,地无三尺平,大部分药材都种在林下。

“我的职工在很多地方都被当作‘废人’‘包袱’。他们缺智力但不缺力气。只要有人带着干活,也是好样的。”听他介绍,村“两委”在创业之初,正是看中了这一点。

这些年来,陈隆万坚持用自己的满腔热忱,带着这群“特殊员工”,在村里维修道路、植树造林、改造荒地,发展“小药园”“小菜园”,到处都有他们的足迹。

公司则按他们的出工情况,记工分、发工资。根据规定,年满60岁(身体好的65岁)后,村里就安排他们退休回家,或去村养老院颐养天年。

“他们每人每年在公司吃喝全包,还能为家里挣三四万元钱。”陈隆万说。

一个特殊群体,在尧治河不仅创造了经济价值,和正常人一样走上“共同富裕”道路,还得到了社会和家庭应有的尊重,这的确是个奇迹。

这奇迹源于尧治河党委坚持发展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之路的正确选择。

从“211”大学毕业就职于尧治河村的贾家俊告诉记者,他之所以选择这个小山村,是因为听说尧治河的村民都是股民,但党委明确规定了村民入股的上线和下线。

有钱人不可多持股,家庭暂无资金的村民也不可放弃。股金可由村集体先按持股底数垫付,有分红时再偿还。

正是有了公平发展的环境,原来仅有600多人的小村,吸引了省内外3000多人在此就业。“我只是其中的一分子。”贾家俊称,现在随着村集体的磷矿开采、水电、旅游、酒业、商贸服务等企业不断壮大,不仅村里共同富裕根基愈发坚实,而且惠及了更多乡邻。

村里投资2000多万元建设的高标准小学,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学生是尧治河村的孩子,另外三分之二的学生全部来自外县、外村。

在这里,学生上学免费、老人住养老院免费,几个小区还建有免费就诊的卫生室,配备了救护车。小孩考上高中、大学,村里都有配套的奖励资金。

如今的尧治河,从农村的角度看,更像是个大观园,没有一处不美;找工作的外来人员则说,这里就是一个有激情就有机会的大舞台。它不仅让村民,更让每一个员工、游客,随时随地都能够感受到共享发展成果的温馨和幸福。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李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