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经济观察 > 经济理论 > 正文

【共同富裕】以数字技术赋能县域产业转型升级

共同富裕文章配图(1)

作者: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教授 戎珂,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 何晓斌

人类社会正在步入数字化时代,数字技术不仅悄无声息地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也重新塑造着世界的生产和组织方式。数据作为最新、最活跃的生产要素,推动着区域经济从依靠城镇化和本土产业链的传统工业化模式逐渐转向以产业互联网和数据为基础的数字化模式。数字化转型已然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经济变革的新趋势。2022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要“把握数字化发展新机遇,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健康发展”。

进入数字化时代,如何通过发展数字经济来推动县域产业数字化转型成为县域共同富裕的关键议题。《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产业的数字化转型需要在供给端和需求端同步发展,要协同消费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推动整条供应链的数字化。就当前发展来看,产业数字化多集中在需求端,如直播技术、电商平台等消费数字平台,而支持消费互联网运转的基础却是完备的产业互联网,产品生产、供给、包装和物流等都是关键性要件。如果一方面缺失,整个产业链就无法顺畅运转。为此,要下功夫充实数字化产业基础设施,搭建一套生产性数字平台,整合上中下游的生产厂商,以顺利对接消费性数字平台,逐步打造供应链生态圈。要做到这些,县域就要破除边界,跳出地域限制,从打造供应链生态圈的角度进行整体布局,进而推动县域产业升级和共同富裕。

第一,要明确产业链定位。打造供应链生态圈的关键在于产业,而产业的形态受制于县域的区位特征和政策优势,故县域要明确产业链定位,结合自身优势,积极培育地方产业,逐步建立有地方特色的产业体系,并进行数字化改造,建立产业互联网,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以工商业为主的县域,要积极培育新业态,在推动产业间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同时,逐步推动重点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探索建立数字化车间、智慧工厂、智能生产线、云上服务等生产方式。同时,实行积极稳健的招商引资政策,吸引智能化、数字化企业入驻,并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在人力、物力和服务上提供支持。此外,县域政府要不断完善配套服务措施,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升企业运营效率,搭建符合县域发展实际的产业互联网体系。以农业为核心产业的中西部县域,要充分结合自身区位特征和种植传统来推动农业生产现代化,分区域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绿色农业、立体农业等,运用农业大数据、农业数字技术等改造传统农业,进一步发展优势农产品深加工、农业+特色旅游等,逐步推动农业产业链的数字化升级。

第二,高度重视引进和培育人才。县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要在人才培育和引进上做文章,因地制宜地探索和建立人才培育和使用机制,特别是要重视引进和培育数字技术人才。具体来说,县域政府可制定与数字经济发展相配套的人才发展规划,支持发展较好的企业进行项目合作,鼓励和引导县域内优秀的数字技术人才参与支农兴农项目,在当地开展城乡数字化教育活动,定期组织当地居民学习电商、直播等互联网技术,积极培育数字化人才。同时,县域可依托项目平台开展校地合作,并在此基础上出台实施引才政策、建立完善人才输入机制,引进有利于县域发展的优秀人才,逐步优化县域人才队伍结构。

第三,搭建产业化的数字服务平台。县域要聚焦数字产业发展需求,着力打造多层级、差异化的数字公共服务平台,整体布局关键技术平台、资源平台、科技服务平台等数字经济产业通用型高层次重大平台。此外,还要加强数字产业的智库建设,为产业互联网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责任编辑:曲统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