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调查研究 > 课题研究 > 正文

突破直播互动难点,艺术课程亦怡情

2022年的春季学期,疫情接连不断,全市中小学开启了居家线上教学模式。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需要学校调整课程内容和教与学的方式,做好家校沟通,方可落实好“双减”的要求,切实达到提质增效的目的。回首两个多月的线上教学实践,结合艺术课程教学的具体实施,笔者有以下几点心得:

突破艺术课程直播互动难点,研教一体增实效

在线教学,颠覆了传统课堂面对面互动交流的便捷性,特别是艺术学科的教学,需要大量的示范、实践、表现性评价,如何突破局限性,需要在教研上下功夫,在线上课堂上增效益。

线上教研可以展开系列研讨:“在线教学的技术应用”“在线教学激趣策略”“在线教学效果评价方式”等,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集体研究、备课,引发教师间的智慧碰撞,挖潜创新举措,整体提升教研水平,并落实在线上教学中。

为迎接线上教学新挑战,突破艺术课堂直播缺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难点,艺术组教师一起研读美育相关文件,明确了课堂上要以“实践活动的设计”为主,所有知识、技能、方法都要通过学生亲身参与艺术活动获得。为此,老师们发动团队的力量,共同研究直播课堂的软件,不断开发新功能。比如腾讯会议里的“互动批注、聊天区数字表意、自主投票”等功能,应用于课堂的互动与反馈中。线上课堂在技术的应用中活跃起来了,实现了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实践活动为主的课堂模式,连平时很少发言的学生都主动参与到讨论、展示中来,自主实践成为课堂教学的一大亮点。

领悟美育真谛,艺术涵养也怡情

艺术课堂的灵动源于学习和实践。艺术教师扎根课堂,将理论融于实践。2022年版《艺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艺术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运用特定的媒介、语言、形式和记忆等塑造艺术形象,反映自然、社会及人的创造性活动。通过学习,艺术教师认识到艺术课堂不仅要注重艺术实践活动的设计,更应该丰富实践活动内容,通过各种调动学生思维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乐于参与的积极性,不断生成思维碰撞的创造灵感,让艺术课堂更加灵动起来。

于是音乐组与美术组的教师以激发学生主动创造能力为主题展开了跨学科教研,音乐老师讲清授课内容与意图,美术老师领会后,研究如何启发学生因地制宜制作“打击乐器”,进行在线展示。

艺术课堂就呈现出这样情景:跟随着激情的歌曲,学生们挥舞着自制的打击乐器,边唱边奏的激动场面;学生拿着自制的打击乐器与同学隔空合奏的温馨场景;学生边演奏自制的打击乐器,边自信满满地讲解着自己设计的理由的可爱画面……线上的艺术课堂跨越了学科壁垒,突出了新课程标准中强调的综合性与实践性,培养了艺术情趣,促进了审美与人文素养的提升,学生们在艺术课堂同时体验着创造的快乐。

家校沟通线上连,携手共育动真情

家长在线看到学生实实在在的获得,发自内心地感受到艺术熏陶带给孩子的成长,不仅感谢老师的付出,同时也融洽了家校关系。甚至家长也参与到艺术体验中来。

如:花家地实验小学张晶晶老师执教的二年级欣赏课《鸭子拌嘴》,在表现两只小鸭子互相吵嘴的情景时,学生创造性地敲起了家中的锅碗瓢盆,好不热闹,坐在一旁的家长也按捺不住参与的愿望,和孩子一起敲击盆、碗,演绎起“鸭子拌嘴”的场景,共同体验这一艺术形式带来的新鲜感与愉悦感,同时也拉近了亲子关系。

就这样,精彩的线上课堂,无论是音乐还是美术教学成果,总是能从孩子们的创作中感受到他们惊人的学习力和创造力!在线展示的成果,令艺术老师们惊叹不已,有的老师深情地说道:“无论是线下还是线上,我们始终与孩子在一起。在音乐这场‘视、听’盛宴中,还有什么比孩子们快乐的笑脸、积极的态度、自信的表达、投入的歌唱更重要的呢!”

“双减”政策的出台,旨在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切实发挥对学校育人主阵地的作用。因此“减”是为了“增”;“减”的是学生作业负担,“增”的是学生学习的质量和实效。

线上艺术课程的探索,正是在准确把握“双减”政策与艺术教育真谛的基础上,带领学生对自然美与人格美追求的有益探索,用艺术美滋养生命活力,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作者:盛海燕  北京市朝阳区花家地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王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