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调查研究 > 课题研究 > 正文

依托特色底蕴 打造思政“金课”

习近平主席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打造思政“金课”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努力方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近年来通过“双一流”建设全面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内涵式发展,建设农林特色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院,为打造思政“金课”打下了坚实基础。

着眼时代特征,把准学科定位,为打造思政“金课”夯实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发展相互依存、相互支撑。近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强基固本型”重点学科建设,确保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学校事业中优先发展、优势发展、优质发展。满足西部区域和农林行业发展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的需求,对接学校学科建设“四大使命”,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形成农林特色鲜明的马克思主义“三农”理论研究方向。聚焦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整体探索,用唯物史观分析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聚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和历史进程,探讨农村基层党建、马克思主义农村政治与文化、农村法治建设等领域的问题;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结合农村特点研究乡风文明、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机制与实践等方面的问题。学科特色的建设为打造农林特色思政“金课”,培养知农爱农人才打下坚实理论基础。

着眼实践育人,拓展时空场域,为打造思政“金课”夯实实践基础

思想政治理论社会实践课与思政课在思政课程育人体系中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为当代大学生搭建了提升理论知识素养和提高实践操作能力的桥梁。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教师们引导学生到基层的调研实践中积累经验、激发潜能、磨砺意志、增长才干。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近年来结合农林院校学科特色,探索形成“主题”返乡调研式实践教学模式,并在西安、宝鸡、榆林、汉中、渭南等地建立校外固定实践基地16个,实现了实践教学的课程化、制度化、规范化和学生全覆盖。

着眼兴教之源,建设教师队伍,为打造思政“金课”夯实人才基础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一流的学科队伍是打造思政“金课”的人才基础。近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通过“选、引、转、兼”等途径,配齐建强一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以“归马克思主义理论主流,显农林高校特色”为指导理念,积极凝练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方向,设立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与现实问题、农村基层党建研究、中共党史基本问题研究、农村道德与法治研究等六个研究团队,形成了一支相对稳定的专家教师队伍。精心组织思政课教师“大练兵”主题活动,通过全员练兵、观摩研讨、教学展示、点评打磨等环节营造良好氛围,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着眼立德树人,优化课程体系,为打造思政“金课”夯实系统保障

课程体系建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前提和基础。课程体系建设本身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特色的基础上做好各方面统筹协调工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结合学校学科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深入推进“专题+翻转”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在讲好思政必修课的基础上,开设选择性必修课6门、选修课1门,形成“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的思政课课程新体系。

着眼农林特色,依托红色文化,为打造思政“金课”夯实资源支撑

“道理不如故事,天边不如身边”。善于运用身边的经典故事把思政课讲活是打造思政“金课”的重要途径。一直以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一代代师生秉承“经国本,解民生,尚科学”的办学理念和“诚朴勇毅”的校训,为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业科教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形成了扎根杨凌、胸怀社会;脚踏黄土、情系三农; 甘于吃苦、追求卓越的精神气质。以“西农故事”为主体的特色课程资源建设及案例应用可以诱发学生的兴趣,催化学生的主动性,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更有亲和力。为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配套思政课程建设专项经费,支持学院立项“概论”“纲要”“德法”“原理”四门主干课程联合建设“西农故事”教学案例库,将“西农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将马克思主义“三农”理论特色融入到思政课堂,建成80个教学案例。将西农故事中的红色文化精髓有效融入思政课堂的课程设计,以守正创新的开拓精神开展系列教学改革,形成了特色思政“金课”建设的有效路径。依托特色资源建设的思政“金课”在传播红色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方面起到了很大的助力作用。

【注:本文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22年研究生教学改革重点委托项目“‘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农林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内涵式发展的路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杨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穆军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王克]